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才疏意广
成语故事

才疏意广11.jpg

成语解释:

        才疏意广,意为才干有限而抱负宏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才能并不出众,但是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它强调了能力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自谦或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撰写的《后汉书·孔融传》。原文中提到:“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段话是在评价孔融虽然有志于平定国家的危难,但由于才能不足而未能成功。**成语引申**:才疏意广这个成语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引申为对那些空有抱负但缺乏实际能力的人的形容。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远大目标时,不仅要有崇高的志向,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和努力。

比喻意义:

        才疏意广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那些虽然心比天高,但能力和条件却不足以支撑其理想的人或事物。这种比喻常常带有一种警示或劝诫的意味,提醒人们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

近义词:

        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等,都表示有一定的理想或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这些理想或追求。

反义词:

        才高意远、才德兼备等,则表示既有远大的理想或追求,又有足够的实际能力去实现它们。

成语辨析:

        才疏意广与志大才疏在意义上非常接近,都强调了能力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不过,才疏意广更侧重于强调个人才能的有限性,而志大才疏则更侧重于强调个人志向的远大。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能力与理想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即一个人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际能力。才疏意广这个成语就是在提醒人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逊和智慧,它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盲目自信,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并努力去克服和改进。

才疏意广1.jpg

成语故事:

        孔融,字文举,孔子第二十世孙,生活在汉末诸侯纷争时代,幼年时就被人称为奇才。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孔宙到了京师,听说河南尹李膺很看重自己的名声,除了当代名人或世代有交情的人外,不肯随便接见宾客。孔融很想见见这位李膺,便独自走到李府,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先生的世交。”守门人通报后,李膺请他进去,问:“您祖父或父亲和我是旧交吗?”孔融从容回答:“对啊!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先祖李老君(李聃)交往如师如友,那么我和您就是世世代代的交情了。”满座宾客无不赞叹他的才智,李膺也称赞他长大后一定是个能担重任的人物。
        孔融成年后,声望确实很高,志向也不能说不远大,可惜缺乏治理政事、军事的实际才干,真应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这句话。
        当时,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一连占领了好几个州。孔融因为触犯了董卓,被派到正当黄巾军要冲的北海郡为相。孔融到北海后,一方面表彰儒家,厚待儒生,一方面集合民众,迎击黄巾军将领张饶,可是很快被张饶打败,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退保朱虚县。不久,黄巾军再次攻打北海,孔融不能抵抗,移兵都昌县,又被黄巾军包围,情势万分危急,万不得已,向当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救。刘备派出三千人马,替他解了围。
        以后,袁绍、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揣摩这两人有图谋汉室的野心,因此不愿和他们结交,而立志为国家平定这两股势力,但是最终竟然一点成效也没有。建安元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孔融,从春到夏,战斗异常残酷、激烈,飞箭往往如暴雨一般密集,到后来,孔融部下战士仅剩下几百人。孔融自己,却依旧凭桌读书,谈笑自若,恍若城外无战事,直到夜间城被攻破,才仓皇逃到东山,妻儿全部被袁谭所俘。
        孔融终其一生,未能兴复汉室,剪除枭雄,反而自己死于曹操之手。
        后来,成语“才疏意广”,用来形容才能不高,志向却很远大。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