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万马齐喑
成语故事

万马齐喑11.jpg

解释: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源与引申意义: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即将陷入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关头。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经济落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毫无招架之力,对内则残酷镇压敢于反抗的人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万马齐喑”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氛围,意味着人民被压制,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来,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逐渐扩展,不仅用来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的情况,也用来比喻任何沉闷、压抑、缺乏活力和创新的环境或局面。

比喻意义:

        “万马齐喑”这个成语具有很强的比喻意义。它用万马沉寂无声的场景来比喻人们沉默不语的状态,或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中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沉闷局面。这种比喻形象生动,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义词:

        万籁俱寂、死气沉沉、鸦雀无声。

反义词:

        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百家争鸣。

辨析:

        “万马齐喑”与“死气沉沉”都形容毫无一点生气,但“万马齐喑”是形象的比喻,偏重于不敢讲话,而“死气沉沉”是直接的陈说,偏重指气氛压抑,或不愿讲话。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万马齐喑”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民应该享有自由发表意见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变得沉闷和压抑,那么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打破这种局面,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万马齐喑”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不义时,我们不能选择沉默和忍耐,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

成语故事:

        宋元祐初年,青唐羌人部落以为中原之人软弱可欺,派出大将鬼章青宜结侵犯边界。蕃官包顺请求率所部扫除边患。朝廷想以此平定边界骚乱,遂命诸将讨伐。不久,擒获鬼章青宜结。
        同时获得的战利品还有马。这批马都是西域良马,其中三匹马犹如天马再现。这三匹马非常高大健壮,头长得像蛟龙而胸像凤,脊背像猛虎而身上的纹理又像豹。在出了东华门,往皇家养马的天驷监时,振动鬣毛嘶叫,其他的马都寂然无声。百姓听到骏马高亢的嘶叫声,为之震动,争相出来观看,都啧啧称奇:“这样的良马真是生平第一次看见。”整条街都为之轰动。
        苏轼当时在京任职,目睹了骏马的神韵,其形象在其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他请来当时有名的画家李公麟将这三匹马画下来,又让鬼章青宜结校验细节。
        李公麟擅长画马,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骏马各自不同特点。他根据苏轼的描述,以墨笔单线勾勒,在细部略施淡彩,一气呵成,一幅栩栩如生的三马图展现出来了:三马比例准确,形神兼备,其躯体的软硬、皮毛的光泽、斑纹仿佛可以感觉到,甚至三马振鬣长鸣的声音也隐约可以听见。苏轼看了画拍案叫绝。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往惠州,闲居无事,翻出旧日收藏的书画,看到李公麟画的《三马图》,追思往事,感叹三马的神骏,写下了《三马图赞》。
        “万马齐喑”,指骏马长鸣时,其他马都寂然无声。后用来比喻沉闷的局面。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