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万死不辞
成语故事

万死不辞11.jpg

解释:

        意思是虽然有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人们常常用它来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极端忠诚和坚定决心。在古代社会,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而“万死不辞”则是对这种品质的最高赞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万死不辞”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引申为对于某项任务或某个目标的坚定执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愿意拼尽全力去完成。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对于信念和目标的坚定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喻意义:

        “万死不辞”这个成语的比喻意义非常丰富。它不仅可以用来比喻对于某个人的忠诚和对于某项任务的执着,还可以用来比喻对于某个信念或目标的坚定追求。这种比喻意义使得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义词:

        视死如归、出生入死、在所不辞。都表示坚决不退缩,不惧牺牲。

反义词:

        贪生怕死、畏首畏尾、临阵脱逃。这些词都表示对危险或责任的逃避。

辨析:

        “万死不辞”与“视死如归”都表示对死的无畏态度,但“万死不辞”强调的是无论面临多少次死亡都不会退缩的决心,而“视死如归”则更侧重于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平常的心态。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万死不辞”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勇敢和执着精神。在古代社会,这些品质被视为君子所必备的美德,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万死不辞”也蕴含着一种智慧,那就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个人生活中取得成功,还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万死不辞1.jpg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有一度落在董卓手中。董卓把汉献帝视作傀儡,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汉朝的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作为,下决心要为汉王室除掉董卓,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
        一天晚上,他在后花园散心,忽然看到府中的歌伎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就问她为什么。貂蝉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我心中感激万分。但我近来见大人眉头不展,知道大人一定为国事所忧。但我又不敢问大人有什么事,所以也长吁短叹起来,没想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万死不辞。”
        王允听了,忽然想到了一计,便对貂蝉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董卓迟早将篡位。眼看汉室将被倾覆,我等身为汉臣,怎能坐视?要杀死董卓,事尚可图。但董卓有个义子吕布,十分骁勇,无人能敌,而吕布又不离董卓左右,因此无计可施。”
        貂蝉听了,问:“那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王允朝貂蝉看了一下,说:“我刚才想了一条连环计,但必须得到你的协助。我将你收为义女,先把你许配给吕布,再暗中献给董卓。你要设法离间他们父子,让他们为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动吕布去杀掉董卓。”
        貂蝉同意了。于是王允将计策实施。最后计策获得成功,董卓终被吕布所杀。
        后来,“万死不辞”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愿意拼死效劳。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