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1.jpg

解释: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火烧不起来。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来源与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领南方。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操。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提出使用火攻策略来烧毁曹操的船只。然而,要实施这一策略,需要有合适的风向。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文和气象,预测到将会有东风,但他需要等待这个合适的时机。在这个等待期间,诸葛亮表示,一切都准备好了,唯一缺少的就是这东风。最终,当东风刮起时,火攻策略成功实施,曹操的大军大败。

引申意义:

        在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之后,有时仍需要等待或寻找那个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或条件,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差最后一个关键条件或因素,只有等待或满足了这个条件,才能顺利进行或完成。

近义词:

        一切就绪、准备就绪

反义词:

        毫无准备、手忙脚乱

辨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一切就绪”意思相近,都表示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强调那个唯一缺少的关键条件,而“一切就绪”则没有这个特别的强调。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即在规划和执行中注重细节和时机的把握。它也提醒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识到有时候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区别可能就在于那一个关键的条件或因素。同时,这个成语也表达了在面对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时,需要耐心和智慧地等待和利用有利的机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jpg

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对峙。
        当时,在赤壁南岸负责指挥御敌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而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旁参赞军机。他俩都认为,只有用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当一切准备就绪,周瑜发现时值隆冬,每天都刮西北风,如用火攻,不但无法烧毁曹军的船只,而且会烧到自己头上。一急之下,不由口吐鲜血,病倒在床。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便前去探望,故意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肯据实相告,说:“人有旦夕祸福,谁能保住不生病呢?”
        诸葛亮见他不肯实说,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又有谁能料得到呢?”
        周瑜听出诸葛亮语意双关,便问诸葛亮有无治病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一个药方,一定能治好都督的病。”
        于是,诸葛亮取来纸笔,写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见了,心中十分佩服,虚心向诸葛亮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会观察天象,知道最近几天会有东南风出现,但他故弄玄虚,说他会呼风唤雨,能借来东南风。周瑜听了,病顿时好了。
        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了七星坛,他登坛作法,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而周瑜作好一切火攻的准备,只等东南风起,便马上进兵。
        三天以后的深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马上下令向曹军发动进攻。又派人去南屏山杀诸葛亮,但诸葛亮早离开东吴回荆州,布置刘备大军向曹军发动攻击了。
        这次赤壁之战,最后以东吴胜利、曹操失败而告终。
        后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切都已齐备,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