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三人成虎
成语故事

三人成虎11.jpg

成语解释:

        三人成虎原意是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故事中,魏国大臣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他担心有人在魏王面前诋毁他,于是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庞葱再问:“如果出现了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也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说:“一切我自己知道。”但是庞葱陪太子去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在于,当一种说法被多次重复时,即使它本身是错误的,人们也可能会相信它。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谣言或错误的信息经过多人传播后,被人们当作真实的情况。它也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近义词:

        众口交传、三人成市虎、众口一词、道听途说等,这些成语都表示某种信息或观点经过多人传播或一致认可。

反义词:

        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等,这些成语表示要亲自看到或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成语辨析:

        “三人成虎”和“众口铄金”都表示言论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认知。但“三人成虎”强调的是多人重复传播错误信息的力量,而“众口铄金”则强调的是众人的言论可以混淆是非。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信息传播和独立思考的深刻认识。它告诫人们,在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轻易被群体的观点所左右。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传播错误的信息或谣言。

三人成虎2.jpg

关于故事:

        战国时期,魏、赵两国签订和好盟约,魏王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
        临走前,魏王挑选了一位亲信大臣庞葱,派他陪同前往,照顾自己的儿子。
        庞葱知道朝中有些大臣对自己存有异议,担心离开魏国后,有人会在魏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他含蓄地向魏王提问:“大王,如果有人向您报告说有只老虎跑到我们大梁(魏国国都)的大街上来了,您会相信吗?”
        “当然不会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魏王想也没想就回答说。
        庞葱接着问道:“如果马上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来了只老虎,您还会不信吗?”
        魏王考虑了一下,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有些将信将疑了。”
        “要是马上又有第三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来了只老虎,您会相信吗?”庞葱紧追不舍。
        魏王说:“三个人都这么讲,我倒深信不疑了。”
        “大王!”庞葱说:“老虎显然不可能跑到大街上来,可因为三个人接连向大王报告,大王就信以为真了。如今我陪太子去邯郸,而邯郸离大梁的距离比宫廷离大街远多了,背后说我坏话的肯定也不止三人,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恍然大悟,点点头说:“我明白了,你放心去吧!”
        庞葱便告别魏王,陪太子去了邯郸。他走了以后,那些对他不满的大臣们就在魏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起初,魏王不信,后来说的人多了,就产生了怀疑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竟渐渐信以为真。
        后来,太子作人质期满,庞葱陪同他回国后,魏王就不再重用庞葱了。庞葱当初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后来,人们就用“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来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便有可能使人信以为真。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