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三迁之教
成语故事

三迁之教11.jpg

成语解释:

        三迁之教指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多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教诲。这个成语来源于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

出处: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这里的“三迁之教”后来被用来泛指悉心教导子女,特别是为了子女的教育环境而作出的努力。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搬家,更深层次的是指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它强调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关键作用。

比喻意义:

        除了直接指搬家以求良好的教育环境外,“三迁之教”也可以用来比喻不断地改变方法或策略以适应环境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要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近义词:

        与“三迁之教”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择邻而居”,都表示为了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而搬家或作出努力。

反义词:

        “三迁之教”强调了选择良好环境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成语如“随遇而安”则表示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不太在意环境的好坏。

辨析:

        在实际应用中,“三迁之教”更多地强调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而作出的主动努力,而“择邻而居”则更侧重于个人或家庭为了选择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而作出的选择。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它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教育和精神成长。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

关于成语: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没有玩埋死人游戏的环境了。于是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喊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学宫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竟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不禁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顿时眉开眼笑。不久,她将孟子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即《诗经》)和《书》(即《尚书》),长进很快。后来,他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
        后来,“三迁之教”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慈母希望子女成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有方。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