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大功毕成
成语故事

大功毕成11.jpg

一、解释:

          指一项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宣告完成。

二、出处: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但在流传过程中,“毕”逐渐被“告”所替代,形成了现在更为常见的“大功告成”。

三、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外,“大功告成”还常用来形容长期努力后取得的重大成就,或者用来比喻经过艰苦努力后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比喻意义:

          比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或完成了重大任务。

五、近义词:

          功成名就、事情完毕、圆满完成、功德圆满等。

六、反义词:

          功败垂成、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等。

七、辨析:

          “大功告成”和“功成名就”都表示取得了成功,但“大功告成”更侧重于任务的完成,而“功成名就”则还包含了名声和地位的提升。与“半途而废”相对,“大功告成”表示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成功。

八、文化内涵与智慧:

          “大功告成”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坚持和毅力的重视。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最终才能取得成功。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即“事在人为,成在坚持”。总的来说,“大功告成”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智慧的成语,它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直到最终取得成功。

大功毕成1.jpg

九、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外戚掌握朝政。汉元帝皇后一个侄子叫王莽,先后被封为新都侯、安汉公,权重一时。
        此人颇有心计,那一年他上奏皇帝,提议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著书。当然,他的目的是借此抬高身价,标榜自己是当时的周公。
        当时为那些求学和研究的人盖了不少房屋,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建立一定的制度,配置了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广泛收集了天下各种门类的书籍。
        对于那些有特殊本领的人,则用公府车马将他们请来。这样,先后被网罗到这里的各种人才达几千人。这些人来了之后,便让他们按照王莽的意思著书立说,并纠正对他不利的所谓“异端邪说”。
        朝中不少大臣畏惧外戚,便纷纷上书讨好王莽,说:“当年周公辅政,制定制度尚且用了七年时间,明堂毁坏,雍灵台倒塌,千年以来未有人重新兴建。现在安汉公辅佐陛下,仅仅四年时间,就功德非常突出了。”
        以后,王莽又集中各地书生乃至平民十万多人,写诗文为他歌功颂德。经过近二十天的奋力写作,这些诗文才全部完成,亦即所谓“大功毕成”。
        此后,王莽的野心越来越大:先是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接着又虚情假义地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最后干脆自己称帝,改国号叫“新”朝。
        不过,王莽的皇帝梦做得并不长。十几年之后,新朝就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大功毕成”这个成语,亦作“大功告成”,意为大工程、大事业宣告完成。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