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

大材小用11.jpg

解释:

        “大材小用”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被安排在平庸的职位上,或者使用不当,未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也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意为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古人对此多有感叹,像管仲、萧何这样的贤才实乃流芳百世的功业典范。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在现代多用来指对有才华、有能力的人的使用不当,没有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是一种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比喻意义:

        比喻人事安排上不恰当,未能人尽其才。就像把一根粗壮的木材用来做筷子一样,既浪费了木材,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义词:

        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等,均表示对有才能或高价值的人或物使用不当。

反义词: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知人善用等,则表示对人才或资源的合理使用。

辨析:

        在使用“大材小用”时,要注意与“怀才不遇”进行区分。“大材小用”是指有才华的人被安排在不合适的岗位上,而“怀才不遇”则是指有才华的人没有遇到赏识和重用他们的伯乐。

文化内涵与智慧: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才重视和合理利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人才被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对于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应该给予他们合适的岗位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浪费人才资源,要合理使用和配置人才。以上就是对成语“大材小用”的详细解释,包括了解释、出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近义词、反义词、辨析以及文化内涵与智慧等方面。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故事:

        南宋的时候,有位杰出的词人和爱国英雄,名叫辛弃疾。
        当时,北方的金国不断侵犯宋朝,并占领了不少土地。辛弃疾青年时代,就在家乡山东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后来,辛弃疾来到南方,在官场中任职,曾经担任好几个地方的安抚使。他一生一直主张抗金,写了许多鼓励人们起来战斗的诗词。
        但是,他的行为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投降势力的打击,曾两度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旁,前后度过了漫长的18年。直到他46岁时,政府中专权的大官僚韩侂胄想利用抗金来巩固自己的权位,就重新启用辛弃疾,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当时,80岁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住在绍兴,他与辛弃疾是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天,宋宁宗赵扩突然召辛弃疾进京,征询他对北伐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个消息告诉陆游。陆游也很高兴,特地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诗中有两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陆游的意思是,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管仲、萧何那样的一流人才,只做个区区的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鼓励他努力收复失地,不要因为受排挤而郁郁寡欢。
        辛弃疾读了,很受感动,思想上也受到了极大鼓舞。
        到了临安,辛弃疾向韩侂胄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但韩侂胄对他的建议并不重视,整天和一班纨绔子弟吃喝玩乐。
        而辛弃疾只被任命为镇江府知府。但他并不灰心,在镇江组织了一支抗金部队,为北伐作准备。
        公元1206年,韩侂胄不听辛弃疾的劝告,仓促北伐,结果大败而归。辛弃疾非常痛心,他在一年前就被韩侂胄撤职,离开镇江回家闲居。
        不久,韩侂胄又想请辛弃疾出来支撑残局,但辛弃疾已经身染重病,无法行动了。终于,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忧愤中去世。
        后来,人们用“大材小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使用不当,造成浪费。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