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口血未干
成语故事

口血未干11.jpg

成语解释:

        口血未干指的是古人在订立盟约时,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以示诚信。口血未干意味着盟约刚刚订立不久,或诚信的保证尚未过期。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九年》:“歃血盟,诅祝于神明,脫于兹盟,其不享盟以上,明神降之咎,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古人订立盟约时,常以口微吸牲血,以示坚定。引申为严肃的盟约,多指刚订了盟约不久就忘了。

来源与引申意义:

        1. 来源:这个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的盟誓仪式。在古代,人们为了表示对盟约的尊重和诚信,会在订立盟约时,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仪式,使盟约更加神圣不可侵犯。2. 引申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血未干”这个成语逐渐从字面上的意思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现在,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刚做出承诺或保证,但很快就违背了诺言。这种用法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批评那些不守信用的人。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刚刚做出承诺或签订协议,但很快就违背了诺言或协议。它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在做出承诺时要慎重考虑,一旦承诺了就要尽力去履行。

近义词与反义词:

        1. 近义词: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出尔反尔等,这些成语都表示违背诺言或协议的行为。2. 反义词:一诺千金、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等,这些成语则表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好品质。

成语辨析:

        在使用“口血未干”时,要注意与“背信弃义”等近义词进行辨析。虽然这些成语都表示违背诺言或协议,但“口血未干”更强调刚刚做出承诺就违背的情况,而“背信弃义”则更侧重于违背诺言的恶劣性质。

文化内涵与智慧:

        1. 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诚信的高度重视。在古代社会,诚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人们交往的基础。通过“口血未干”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在订立盟约时所采用的特殊仪式,以及他们对诚信的坚定追求。

        2. 智慧:这个成语也蕴含了一定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做出承诺时要慎重考虑,一旦承诺了就要尽力去履行。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诺言。

口血未干1.jpg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共王要攻打郑国,郑穆公的儿子子驷准备到楚国去以结盟求和。
        子孔知道后,对子驷说:“我们郑国与晋国刚结盟,结盟时双方嘴里饮的血酒还没有干,怎么能够背弃盟约,去与楚国结盟呢?”
        子驷笑笑说:“我们郑国与晋国的盟誓说得很清楚,郑国只服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国的军队来进攻我们,晋国不来救助,说明楚国是强国了。我们去与楚国结盟,怎么谈得上是背叛了与晋国的盟誓呢?”
        子孔说:“你的话有道理,但我们这样做,神会不高兴的。”
        子驷不以为然地说:“神只承认讲信用的盟誓,我们与晋国结盟,是因为那时受到了晋国的胁迫,这种结盟没有什么信用可讲,背弃它,神是不会怪罪的。”
        子孔听了点头称是。
        子驷到了楚国以后,向楚共王表示郑国愿意跟楚国结盟讲和,楚共王同意了,带了公子罢戎一起到郑国去举行结盟仪式。仪式过后,还没有来得及安定郑国,他的母亲楚庄夫人死了,他只好回国去奔丧。
        后来,“口血未干”这一成语,用来比喻立盟不久就背弃盟约。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