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口若悬河
成语故事

口若悬河11.jpg

成语解释:

        口若悬河,形容人说话连绵不断,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非常流畅,且言辞滔滔,能言善辩。这个成语主要强调说话的流畅性和言辞的丰富性。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赏誉》。原文中描述了郭象的口才极佳,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观点,使得听众为之倾倒。原文是:“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来源与引申意义:

        来源:该成语来源于上述的《世说新语》中对郭象的描述,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

        引申意义:除了形容说话的流畅和言辞的丰富外,这个成语有时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发表演讲时文字如流水般顺畅,内容丰富。

比喻意义:

        比喻说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也比喻文笔流畅,言辞丰富。

近义词:

        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伶牙俐齿等,都表示说话流畅、言辞丰富。

反义词:

        期期艾艾、笨嘴拙舌、支支吾吾等,表示说话不流畅、言辞匮乏。

成语辨析:

        “口若悬河”与“滔滔不绝”都有说话连绵不断的意思,但“口若悬河”更强调言辞的流畅和丰富,而“滔滔不绝”则更侧重于说话的连续性。与“口若悬河”相反的成语如“期期艾艾”则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流畅。

成语故事:

        三国魏时,何晏、王弼等人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孔子、孟子的儒家经义,脱离实际,专谈玄理,读书人争相仿效。到西晋时,由于王戎、王衍等人的极力鼓吹,清谈玄理之风盛行。
        郭象生活在西晋时期,他从小勤学好问,很有才气,后来受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喜爱读老子、庄子的书,对老庄学说很有研究。“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为《庄子》作注释,剩下《秋水》《至乐》两篇没有注释完就死了。郭象把他的注释说成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自注了那剩下的两篇。
        郭象年长时成了著名的空谈玄理的清谈家,因为他学识丰富,分析和说理的能力很强,谈论起玄理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能言善辩,有口才。太尉王衍经常同郭象在一起探讨玄理,辨析名理,郭象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听得王衍连连点头,遇人就说:“听郭象说话,就像是悬河泻水,永远也流不完。”
        当地郡守认为郭象是个难得的人才,请他出来做官,郭象拒绝了,在家里闲居,以写文章为乐趣。但他后来又表示愿意做官,做了太傅主簿,很有权势。
        后来,“口若悬河”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说话滔滔不绝,像河水倾泻一般,形容能言善辩。

文化内涵与智慧: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口才和言辞的重视。在古代,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个成语也蕴含着智慧,提醒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应该追求流畅性和丰富性,使得自己的观点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或读者。同时,也需要注意言辞的得体和适度,避免过于夸张或空洞无物。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