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口无择言
成语故事

口无择言11.jpg

解释:

        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用来形容说话都合乎道理,无论如何选择言辞都是恰当的。

出处:

        《孝经·卿大夫》:“言行不悖,好恶不愆,身洁行廉,此卿大夫之孝也。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来源: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孝经》。《孝经》是一部论述儒家孝道伦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在“卿大夫”这一章节中,提到了卿大夫应该具备的孝道品质,其中之一就是“口无择言”,意味着他们说话都合乎法度和道德,无需选择或斟酌言辞。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上的说话无需选择都是合理的之外,还引申为一个人言行一致,说话做事都合乎道德和法度,无需遮掩或修饰。

比喻意义:

        比喻一个人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合乎规范,无需挑剔或指责。

近义词:

        言之有理、字字珠玑、金科玉律(注:金科玉律原意是指不可变更的信条,但在此处用来比喻言辞极为恰当、合乎规范)。

反义词:

        胡言乱语、信口开河、口不择言(这些成语都表示说话随便,不经过思考或选择,可能不合乎道理或规范)。

辨析:

        与“口不择言”相比,“口无择言”强调的是说话都合乎道理,而“口不择言”则是指说话随便,不经过选择,可能说出不恰当的话。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言行一致、合乎道德法度的高度要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卿大夫作为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风尚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孝经》中提出了“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要求,意味着他们的言行都应该合乎道德和法度,无需选择或遮掩。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道德和法度的重视,以及对于言行一致、内外如一的人格追求。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做到合乎规范、得体恰当。

相关故事:

        刘般是汉朝人,他的祖上几代都在楚地做王。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因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他的父亲被贬为平民。
        刘般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王莽被绿林起义军杀死以后,刘般的母亲听说汉室远支皇族刘玄在长安称帝,就与她的几个兄弟带着刘般去投靠。还没走到长安,赤眉起义军攻破长安,刘玄被绞死了,他们只好到处流浪,最后到了甘肃。一路上,刘般不顾路途颠簸辛劳,每天刻苦读书。母亲和舅舅对他说:“现在连命都保不住,你还读什么书!”刘般就是不听,坚持读书不倦。
        汉光武帝刘秀削平王莽时期形成的各地割据势力后,刘般从甘肃来到京都洛阳,承袭父爵做了楚王。
        刘般曾多次对朝廷的政事提出合理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扬州刺史观恂在奏章中说刘般平时“口无择言”(随口说出来的话都对)、“行无怨恶”(行为没有可以被指摘的),要求汉明帝嘉奖他。明帝又任命他为执金吾,负责京城地区的治安。
        后来,“口无择言”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说的话都非常正确。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