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义无反顾
成语故事

义无反顾11.jpg

解释:

        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出处: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勇往直前,不惧危险,绝不回头的决心和勇气。

来源与引申意义:

        此成语最初来源于汉代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原文中的“义不反顾”形容的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连回头都不顾。后来,这一成语逐渐引申为形容人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或目标,而毫不犹豫地前进,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不退缩。

比喻意义:

        “义无反顾”通常用来比喻人在道义、责任或理想的驱使下,所表现出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它强调了一个人在追求正义或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果敢和不回头的态度。

近义词:

        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奋不顾身这些成语都表示为了某一目标或理想而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反义词:

        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这些成语则表示在行动前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勇气。

辨析:

        “义无反顾”与“破釜沉舟”都表示决心极大,但“义无反顾”更侧重于为了正义或信仰而不顾一切,而“破釜沉舟”则更侧重于为了胜利而采取的不回头的策略。

文化内涵与智慧:

        “义无反顾”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正义、信仰和责任的重视。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勇往直前,不退缩不回头。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坚定的决心,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义无反顾1.jpg

相关故事:  

        西汉时,武帝刘彻派唐蒙出使夜郎国修筑“西南夷道”。唐蒙到了巴蜀一带之后,不懂得团结少数民族,征敛过重,又杀了部落酋长,引起了巴蜀各部落的不满和骚动。汉武帝闻讯后,为了安抚那里的民心,便派司马相如前去调停。
        司马相如写了《喻巴蜀檄》的文告,一方面向巴蜀人民解释唐蒙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皇上的旨意,一方面告诫百姓应当服从汉朝的命令。
        檄文中写道:征调民工筑路是应该的,但有的人不明白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跑、自相残杀是错误的。士兵打仗,应该勇往直前,不能徘徊观望,退缩不前,甚至转向逃跑,即使战死战伤,也义不反顾。
        文告发出之后,司马相如又跟巴蜀部族的上层人物周旋了一番,终于取得了他们的谅解,因唐蒙而引起的骚乱才得以平息下来。
        成语“义不反顾”后来写成“义无反顾”,表明一个人一旦决定做某种正当的事情,就不应该有所犹豫、退缩。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