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千夫所指,原意是被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的人。千夫:很多人;指:指责。
成语出处:
《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这里的“千人”后来在多数文献中演变为“千夫”,意思更为明确,即众多的夫役或百姓。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行为不端,违背了社会公德或伦理道德,他可能会遭到大量人的指责。这种指责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有时还会导致该人在社会上的孤立和排斥。因此,“千夫所指”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声名狼藉、为众人所不齿的贬义词。引申意义上,“千夫所指”也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政策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反对。
比喻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外,“千夫所指”还具有比喻意义。它比喻某人的行为或某个事物遭到了大量人的非议和指责,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靶子。
近义词:
众矢之的、十手所指、人神共愤等,这些成语都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受到了广泛的指责或抨击。
反义词:
万众瞩目、有口皆碑等,这些成语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成语辨析:
在使用“千夫所指”时,需要注意其贬义色彩。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违背了社会公德或伦理道德、为众人所不齿的人或事物。与之相对,“万众瞩目”等成语则用于形容那些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的人或事物。
文化内涵与智慧:
“千夫所指”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在古代中国,道德观念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之一。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了社会公德或伦理道德,他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千夫所指”正是这种社会舆论谴责的生动体现。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避免做出违背社会公德或伦理道德的事情,以免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同时,在面对他人的指责和批评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语故事:
王嘉是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他生性刚正不阿,敢说敢当。公元前4年,汉哀帝刘欣任命他做了丞相。王嘉经常向哀帝提一些中肯的意见,推荐一些有用的人才,因此哀帝对他很信任。
哀帝有个宠臣名叫董贤,长得相貌堂堂,但不学无术,却善于奉承拍马,因此很受哀帝的宠爱。每次出游都要他同乘一辆车,形影不离。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得宠后,他的家人都在朝廷中当了大大小小的官。
哀帝还命人为董贤在皇宫北面造了富丽堂皇的住宅,其中的装潢和摆设都是最好的。其他国家进贡的奇珍异宝,哀帝总把最贵重的赏给董贤,自己用次一等的。
就这样,董贤虽然对国家没有作出什么贡献,却因为博得天子的欢心而成为西汉末年最有权势的贵族。但哀帝仍然千方百计想给董贤加封。
哀帝没有儿子,而且身体很差,一些皇族便想篡夺帝位。东平王刘云和王后谒曾经请巫师来搞诅咒活动,希望哀帝快点驾崩。此事被朝臣息夫躬和孙宠知道后,就写了一道奏章,通过太监向哀帝告发。
哀帝马上下令,将有关人犯统统处死。结案后,哀帝准备论功行赏,侍中傅嘉劝哀帝把宋弘改成董贤,给他封侯,哀帝照办了,不料遭到丞相王嘉和御史大夫贾延联的强烈反对,哀帝不得已只好作罢。
过了几个月,哀帝不顾群臣反对,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王嘉知道后,再次强烈反对,哀帝很不高兴,从此对王嘉就不那么亲近了。
公元前2年,哀帝借用祖母傅太后的遗命,封给董贤二千户。王嘉连忙上奏章说:“董贤仗着您的宠幸,在外面胡作非为,已经引起了公愤。俗话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他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陛下以国家为重,不要再这样做了!”
哀帝对王嘉措辞尖锐的奏章非常不满,给他戴上欺君的罪名,逼他服毒自杀。王嘉坚决拒绝。哀帝就把他关在牢中。绝食20多天后,王嘉呕血而亡。
王嘉死后,董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与天子相等了。
但这样的好日子仅过了一年多,哀帝去世后,王太后以“不合众心”为由罢了董贤的官。董贤一下子由天上跌到地下,心灰意冷,自杀而死。他的家财全被没收,总数竟有43亿钱。
后来,人们就用“千夫所指”这个成语,来形容人的品行恶劣,激起公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