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千载难逢,原意为一千年也难得遇到这样的一次机会,形容机遇十分难得与宝贵。
出处: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齐书·瘐杲之传》,其中有“臣以凡庸,谬徼(侥)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之句。这里指的是作者觉得自己非常平凡,但却意外地得到了极好的运气和极高的提拔,这样的好事一千年也难以遇到。
引申意义: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时间的漫长与机遇的稀少之间的对比,用来形容那些极其难得、不易碰上的好机会。
比喻意义:
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成语并不局限于描述一千年才会发生一次的事件,而是用来比喻任何非常难得、珍贵的机遇或事件。
近义词: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千载一时”、“百年不遇”等,都表示某种情况或机会非常难得。
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等,表示某种情况或事物非常常见,并不稀奇。
辨析:
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千载难逢”和“千载一时”。两者都表示机会难得,但“千载难逢”更强调机会的稀少和珍贵,而“千载一时”则更侧重于某个时刻的重要性。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时间和机遇的深刻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而机遇则被视为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因此,“千载难逢”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那些难得的机遇,因为它们可能一生中都难以再次遇到。同时,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视,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能抓住那些千载难逢的机遇。
成语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是个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中央最高教育机构的教师),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中央司法部门的副长官)。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崇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以为韩愈不仅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一些前朝的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五大名山)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韩愈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掌握全国官吏升降、调动等的机构的副长官)。
“千载难逢”这一成语,意为一千年也难遇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