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11.jpg

成语解释:

        亡羊补牢,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在看到兔子时再去呼唤猎犬,还不算晚;在羊已经丢失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但具体的故事内容已经不太清晰。不过,从成语本身可以推测,可能是讲述了一个人因为疏忽导致羊丢失,之后他及时修补了羊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引申意义上,“亡羊补牢”强调了及时纠正错误、防止问题扩大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错误或问题时,不要过于自责或气馁,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比喻意义: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事情出现失误或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或更糟糕的后果。它强调了预防和补救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积极行动。

近义词:

        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知过则改、悬崖勒马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在意识到错误或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或补救。

反义词:

        时不我待、后悔莫及、覆水难收等,这些成语则表示错过了时机或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

成语辨析:

        “亡羊补牢”与“未雨绸缪”是两个意思相反的成语。前者强调在问题出现后进行补救,而后者则强调在问题出现前就做好预防。两者都体现了对问题的重视和应对的智慧,但侧重点不同。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预防思想和补救智慧。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预防和避免问题的发生,但同时也认识到问题难以完全避免。因此,“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既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也肯定了补救的必要性。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辩证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和错误时,不要过于自责或气馁,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同时,也应该重视预防工作,尽可能避免问题的发生。这种既重视预防又注重补救的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亡羊补牢1.jpg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国势日益衰弱。楚襄王很信任州侯、夏侯、陵君、寿陵君四个无德无能但又善于阿谀奉承的大臣。
        大臣庄辛见楚襄王如此糊涂,上书劝谏说:
        “州侯、夏侯、陵君、寿陵君四人只图安逸享乐,不顾国家兴亡,将来郢都(楚国国都)肯定会有危险。”
        襄王却不以为然,嘲笑庄辛说:“先生年纪大了,恐怕有点糊涂了吧,你以为楚国出了妖怪了吗?”
        庄辛严肃而认真地说:“臣不敢把他们四人当做妖怪,但我可以肯定,如果陛下继续宠信这四个人的话,社稷将岌岌可危。臣请求去赵国暂时避一避。”
        襄王点头,表示同意,庄辛便到赵国去了。
        过了五个月,庄辛的预言不幸成为了现实。秦军大举进攻楚国,攻占了包括郢都在内的大片土地。襄王也弃都而逃,被困在城阳(今山东-城)。
        身处困境的襄王十分后悔当时没有听庄辛的劝谏,就派人去赵国召他回国。庄辛回到城阳后,襄王惭愧地对他说:“寡人从前没有重视你的劝谏,以致遭到如今这等惨败,你看如何是好啊!”
        庄辛说:“俗语说得好:‘发现兔子再放出猎狗,并不算晚。丢了羊后,及时把羊圈修好,也不算迟。’楚国现在虽然遭到比较大的打击,但实力还比较强大,还拥有数千里地方,只要全国民众发奋努力,是可以重振旗鼓的。”
        襄王听了庄辛的一番话,感觉很有道理,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封庄辛为阳陵君,借助庄辛的智谋和才干,出兵回击秦军,收复了不少失地。
        后来,人们就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比喻当事情发生错误或失败后,如果及时设法补救,还不为迟。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