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亡戟得矛
成语故事

亡戟得矛11.jpg

成语解释: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意指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或替代物。不过要注意,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的意思更接近于“有失有得”,但在具体语境中可能含有讽刺或戏谑的意味。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意思是失去戟,得到矛,难道可以打道回府了吗?这句话反映了一种对事物得失的权衡和考虑。

成语来源: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这部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其中《亡戟得矛》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则,用以阐述在战争中,士兵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以及士兵对装备的依赖心理。

引申意义:

        从一个具体的战场情境,引申到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中。它告诉人们,在面对得失时,要有权衡和取舍的智慧,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的得失,而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长远影响。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作为补偿。它强调了在得失之间的平衡和选择。

近义词:

        有得有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都表示中立或者既不完全失去也不完全得到的情况。

反义词:

        完美无缺、毫无损失等,这些词语表达的是完全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或者没有任何瑕疵的状态。

成语辨析:

        与“亡羊补牢”不同,“亡戟得矛”并不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来弥补损失,而是指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了另外一些东西。而“亡羊补牢”则是指在发生损失后采取措施来防止类似的损失再次发生。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面对战争和生活中的得失时的一种智慧和态度。它告诉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要学会权衡利弊,理性看待得失,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困扰。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些东西,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亡戟得矛1.jpg

故事:

        有一年,齐国与晋国发生了战争。
        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双方打得很激烈。
        在混战中,平阿邑的一个士兵把戟丢掉了。士兵丢了武器,可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正好,战场上有战死士兵丢下的矛,他急忙拔出矛,又投入了战斗。
        军队暂时撤退,这个士兵闷闷不乐,边走边想心事。旁边人见他心事重重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士兵说:“我丢了戟,后来捡到一支矛,要不要紧?长官会不会惩罚我?”旁边的士兵安慰他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了兵器又找到了兵器,有什么要紧呢?”
        士兵听了,心里仍是忐忑不安。虽然都是武器,但毕竟是把戟丢了,怎么办呢?这时,防守高唐地方的大夫叔无孙正骑马奔过来。士兵忙跑到大夫前面,拦住他,将自己丢失戟的事情告诉他:“今天作战时,我把戟丢掉了,又捡到一支矛,这算不算过错?”
        大夫训斥道:“戟不是矛,矛不是戟,丢失了戟,得到矛也是抵偿不了的,这样就能逃脱处罚了吗?”
        士兵听了大夫的一席话,顿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大喊一声“嗨”。他决心在战场上好好表现,减轻自己的罪过。
        又一次战斗打响了,士兵冲入敌人阵中,英勇无比,最后战死在战场上。
        消息传来,大夫觉得自己对这个士兵过于严厉,又为他的勇敢热血沸腾。大夫说:“我曾听说过,君子让人遭受磨难,自己一定要与他共患难。”说完,他扬鞭跃马,也冲上战场,与士兵们一起战斗。他们的行为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兵士。后来,大夫也战死在沙场上。
        他们这种超离世俗的行为为后世推崇。后人感慨道:“假使让这两个人统率军队,必定不会逃跑;假使让他们辅佐君主,也必定会为道义而献身。他们死在战场上,却没有建立什么功勋,这是因为他们的职位卑小。天下不全像那个士兵和叔无孙这样的人啊。”
        后来,成语“亡戟得矛”,用来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