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尸位素餐
成语故事

尸位素餐11.jpg

解释:

        指的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原意是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称为“尸”)坐在位上,只接受祭祀而不做任何事情,以及那些白吃饭而不干活的人。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那些占据职位但不履行职责、不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它通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在工作或职责上懒惰、不作为的人。

比喻意义:

        比喻那些占着位置但不做事,或者没有实际贡献和成果的人。也用来形容那些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人。

近义词:

        不劳而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等,这些成语都表示中立或者负面的态度,形容人不做事或者没有实际贡献。

反义词: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分秒必争等,这些成语则表示积极正面的态度,形容人勤奋工作,尽职尽责。

辨析:

        “尸位素餐”与“不劳而获”都表示中立或者负面的态度,但“尸位素餐”更侧重于形容那些占着职位但不履行职责的人,而“不劳而获”则更广泛地形容那些不付出努力就得到好处的人。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职业道德和职责的高度重视。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担任一定的职位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种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位相配”的观念,即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应该与其所担任的职位相匹配。此外,“尸位素餐”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不要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更不要占据职位而不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尸位素餐1.jpg

相关故事:


        西汉时期,在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有一个名叫朱云的人,他身材魁梧,性情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助人为乐,因此在京城长安一带出了名。
        这样朱云到了40岁,他觉得应该好好读书,就向当时的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还学了其他学派的学问。于是,他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尊敬和推崇。
        公元前44年,华阴县的守丞向汉元帝推荐朱云当御史大夫,不料公卿大臣们纷纷反对,未能成功。
        当时,研究《周易》的有好几家。汉元帝的宠臣五鹿充宗也专门研究梁丘氏的《周易》学说,他自以为学识渊博,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经常请别人来讨论学术,由于他能言善辩,又专门仗势欺人,因此到后来,学者们都推托不参加了。
        一天,有人对五鹿充宗说:“平陵朱云是最有名的《周易》学家,如果您能驳倒他,就天下无敌了。”
        五鹿充宗听了,就请朱云来与自己辩论。不料,朱云非但轻易地答出了五鹿充宗的难题,还把五鹿充宗问得哑口无言,当场出了丑。
        汉元帝听说后,觉得朱云是个人才,就聘他为博士,又先后任命他为杜陵和槐陵县令。
        朱云虽然做了县令,但他性格未变,对那些昏庸无能的朝臣非常不满,多次上疏抨击丞相韦玄成,遭到了韦玄成的嫉恨。后来,朱云被一件人命案牵连,韦玄成乘机上书诽谤,朱云被罢官为民。
        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成帝即位。朱云就上书请求召见。
        几天后,成帝召见朱云,朱云当着群臣的面说:
        “皇上,现在这些大臣,上不能劝谏天子,下不能有益百姓,全是尸位素餐,臣请陛下赐予尚方宝剑,杀一儆百!先要杀安昌侯张禹!”
        群臣大惊,成帝见朱云竟要杀自己的师傅,不由勃然大怒,吩咐左右将他拖下去。朱云死活不从,拉住殿前的栏杆不放,双方一拖一拉,栏杆断了。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被朱云敢于直言、刚强不屈的行为所感动,就磕头求情道:“朱云敢于直言进谏,是臣子应有的节操。杀了他会引起后人的议论,请陛下三思。”
        成帝见辛庆忌叩得血流满面,气渐渐消了。他觉得辛庆忌说得有理,朱云虽然有点无礼,但并不违反臣节,他的话可以引起大臣们的警惕,就命令左右释放朱云回家。
        后来,人们就用“尸位素餐”这个成语,指占据着职位,光吃闲饭不干事;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没做什么事情。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