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小丑跳梁
成语故事

小丑跳梁11.jpg

解释:

        指微不足道的坏人上窜下跳,兴风作浪。

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小丑跳梁,殆如恒事。”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戏曲,小丑在戏曲中通常是扮演滑稽、轻浮或邪恶的角色。当他们“跳梁”(即在舞台上跳跃)时,往往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表现出自己的轻浮和不安分。因此,“小丑跳梁”这个成语引申为那些地位不高、能力有限但喜欢制造事端、兴风作浪的人。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在政治、社会或团体中地位卑微、无足轻重,但又喜欢制造麻烦、煽动事端的人。他们往往像小丑一样,通过一些滑稽、荒谬的行为来吸引注意,但实际上只会给人带来困扰和不安。

近义词:

        跳梁小丑、上蹿下跳、兴风作浪

反义词:

        大智若愚、稳重自持

辨析:

        “小丑跳梁”与“跳梁小丑”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制造麻烦的小人物。但“小丑跳梁”更侧重于描述这些人的行为,而“跳梁小丑”则更侧重于形容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与“大智若愚”相比,“小丑跳梁”描述的是那些缺乏智慧、只会制造麻烦的人,而“大智若愚”则描述的是那些有智慧但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人。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稳重、内敛的重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真正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应该是稳重、自持的,而不是像小丑一样轻浮、不安分。因此,“小丑跳梁”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喜欢制造麻烦、煽动事端的人,不要被他们的表面行为所迷惑。同时,这个成语也鼓励人们要追求真正的智慧和内涵,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风光和虚荣。

成语故事:

        宋代的张景宪是河南人,曾做过淮南的转运副使。当时在山阳那个地方有一个叫郑昉的官员,贪污腐败,常是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自家屯积了成千上万的财富,他的很多亲戚都是达官要人,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在当地骄横霸道,为非作歹。对此,老百姓很是愤恨,但又难以申冤报仇,只好把怨气深深地埋在心里。
        张景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上任后不久,便将惩治贪官郑昉的案子列为首先要办的大案,经过周密的查实,终于将郑昉法办,将他流放到岭外。听到郑昉受到法办的消息,其他一些平时经常抢占、搜刮老百姓财物的官员一个个心惊肉跳,纷纷逃得远远的。
后来,张景宪因做官颇有政绩,被提升做了户部副使,经常到边疆地区巡视,处理一些边防事务,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很是了解,对那些想侵占、攻打宋朝城池的外族人也是了如指掌。
        元丰初年,张景宪做了河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个时候,正好是朝廷要出兵去抵制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入侵,张景宪特地前去给皇上进言。他说:“那些骚扰边关的外族人,都是些跳梁小丑。但他们的老巢地处偏僻、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假如皇上下命令调动大军前去攻打,路途遥远不说,万一供应部队的粮草给养跟不上,就会影响军心,士气败落,部队将陷于重重围困之中,那样反而对我们不利。”皇上听了张景宪的话,思前想后,觉得张景宪的分析入情入理,于是说:“你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但朝廷也是没有办法啊,出兵前去征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更将不堪设想。”听了皇上的话,张景宪便没再说什么。
        张景宪在宋仁宗执政时做部使者,当时法律比较宽松,可张景宪却坚持严明法律、整治贪赃枉法者。等到了熙宁年间,法律严峻,张景宪管理国家、查处违法案件反而从宽,在新法颁布施行之前,没有向皇上弹劾一人。做官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平时不是为了国家的事是从不到权贵之家去拜访、结交的,这就是张景宪。
        后来,成语“小丑跳梁”指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小人兴风作浪。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