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飞扬跋扈
成语故事

飞扬跋扈11.jpg

解释: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霸道。原指意态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出处:

        《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来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北史·齐高祖纪》,用来描述权臣的傲慢和越轨行为。在历史上,不少有权有势的人都因飞扬跋扈而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他们的行为不仅触犯了皇权,也激起了民众的愤怒。这个成语也因此被用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引申意义:

        除了形容人的行为和态度外,“飞扬跋扈”还可以引申为形容某个组织、团体或国家的霸道和强势行为。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词也经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他人感受、强行推行自己意愿的行为。

比喻意义:

        有时这个成语也被用作比喻,形容某事物或现象的超常、突出,但这种用法较为罕见,且往往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近义词:

        盛气凌人、横行霸道、肆无忌惮、作威作福等,均表示中立或者偏向贬义的词汇。

反义词:

        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忍气吞声、低三下四等。

辨析:

        “飞扬跋扈”与“专横跋扈”有别:“飞扬跋扈”侧重于形容放纵、狂妄;“专横跋扈”侧重于形容蛮横、霸道。且飞扬跋扈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专横跋扈”还可以形容妄自尊大。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权力、礼仪和秩序的深刻思考。在古代社会中,尊重皇权和长辈、遵守社会规范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而“飞扬跋扈”则是对这些传统观念的直接挑战,因此被视为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目标和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因一时的得意而忘形。真正的智慧在于平衡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既不失自我又不失人情味。

飞扬跋扈2.jpg

故事:

        侯景原是北魏时的定州刺史。高欢篡夺北魏政权后,他又依附高欢,任大丞相府长史,仍兼定州刺史。他依仗手下10万精兵,专制河南十三州达14年之久。
        高欢死后,高澄执政,要剥夺他的兵权,他便又率兵归降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坐镇寿阳。
        但不久侯景又发动叛乱,攻陷了梁都建康,改国号为汉。
        在建康,侯景飞扬跋扈,想出种种残酷的杀人办法,企图巩固他的统治,每逢出兵作战,他总嘱咐领兵的将领攻破城池后,把城里的无辜百姓杀光,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厉害。因此他的部下专门拿杀人作开玩笑的举动。
        他又禁止两人以上交谈,如有人违犯,株连九族。他建立了一个大舂碓,把对他不满的人都投入碓内捣死。他还施行其他各种残酷的杀人方法,迫老百姓就范,借此扩大他的威势。
        但是,梁朝的老百姓并没有吓倒。他们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
        后来,“飞扬跋扈”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和行为非常专制横暴,逾越常规,叫人难以忍受。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