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
《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观察。当飞蛾看到火光时,由于本能的驱使或是被光所吸引,它会不顾一切地扑向火源,结果往往是被火焰所焚烧,从而丧失了生命。人们通过观察这一现象,将其提炼为成语“飞蛾扑火”,用来形容那些盲目追求、不顾后果,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行为。
引申意义:
1. 形容人或者事物盲目地追求某个目标,而不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2. 警示人们在做决定或行动时要理智,不要因一时的冲动或盲目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一切、盲目追求某事物,最终导致不幸或失败的人或行为。
近义词:
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灯蛾扑火、自取杀身之祸。
反义词:
明哲保身、知难而退。
成语辨析:
“飞蛾扑火”与“自投罗网”都表示自取灭亡,但“飞蛾扑火”更强调盲目追求和冲动,而“自投罗网”则更侧重于无意中陷入困境或危险。 与“明哲保身”相对,“飞蛾扑火”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而“明哲保身”则强调在复杂或危险的环境中保持理智,保全自己。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告诫人们在做决策或行动时要冷静、理智,不要被一时的冲动或盲目的欲望所驱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危险。它提醒人们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要因小失大,也不要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或满足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铭记的智慧。
成语故事:
话说景阳岗打虎英雄武松,因为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毒死了哥哥武大郎,一怒之下便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替哥哥报大仇。杀人后,提着两颗人头,投案自首。阳谷县令便差人解送东平府申请发落。东平府尹下令剐了“拉皮条”的王婆,取一面铁叶团头护身枷将武松钉了,脸上刺了两行金印,送配孟州牢城。
武松和两个公差一路奔孟州城而来,天气炎热,便到门前有棵大树的十字坡酒店歇脚喝酒。开店的孙二娘见武松包裹沉重,就设计要用蒙汗药蒙倒三人,武松见孙二娘的眼睛老是盯着他的包裹,怀疑居心不良。武松就假装说:“听江湖上人讲,‘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去把填河’。”孙二娘自然否认,说是黄牛肉馒头。武松又说馒头馅中有“小便处的毛”,还问孙二娘丈夫不在家,是否太冷落?孙二娘冷笑着想:“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于是,孙二娘嘱咐店小二在酒中放了蒙汗药,把热的酒倒成三碗,分别让武松和两个公差喝。两个公差茫然不知,都吃了下去。武松料定酒中有药,假装要吃肉,把孙二娘支开,却把碗中之酒倒在墙角之中。两个公差立即倒下,武松也假装已被蒙到。两个店小二来抬武松,始终抬不动。孙二娘一边责怪店小二们无用,一边亲自来抱武松,准备肢解后做人肉馒头的馅。结果武松趁势抱住孙二娘,把她压在身子底下,惊得孙二娘像杀猪似的哇哇直叫,不停地讨饶。
多亏孙二娘的丈夫张青及时回家,向武松问明了情况,武松才放了孙二娘。孙二娘也不好意思地讲明了事情缘故。
“飞蛾扑火”,一作“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