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飞熊入梦
成语故事

飞熊入梦11.jpg

解释: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也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急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来辅佐,他苦苦寻找。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预示即可找到这个人,于是带领人马到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尚,他号飞熊,从此文王如虎添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飞熊入梦”这个成语并不是直接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而是根据该段历史故事后来演化而成。司马迁在这段叙述中并未直接使用“飞熊入梦”这个词语。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在现代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组织或团体得到有才能的人的帮助或加入,从而使得整体实力得到增强或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比喻意义:

        通常用来比喻得贤才或遇到贵人相助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

近义词:

        得陇望蜀、如虎添翼(得陇望蜀更侧重指人的贪欲,不太合适,应改为“如鱼得水”或“青云直上”更为贴切。)

反义词:

        人才流失、人财两空

辨析:

        “飞熊入梦”强调的是贤才的出现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做梦或看到熊。这个成语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的适宜性。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蕴含了中国古代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体现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梦境)来预测未来或寻找线索的智慧。在古代文化中,梦境常常被认为具有预示或象征的意义,因此“飞熊入梦”也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总之,“飞熊入梦”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用来描述得到贤才帮助的词汇,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告诉我们应该珍视人才、渴求知识、不断进取,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飞熊入梦1.gif

成语故事:

        周文王姬昌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他看到商纣王暴虐无道,决心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等候机会,兴兵灭掉商朝。
        周文王手下虽然有不少贤人,但还缺少一个能文能武、极有才干的人作为辅佐。因此,他经常留心,渴望找到这样一个人才。
        当时,有个能人,名姜尚,号飞熊,文武双全。他虽年已七十,但还想找个机会,建立功业。他知道周文王为人贤明,就经常去渭水河边钓鱼,希望有朝一日,在那里遇上周文王,为文王所用。
        一天晚上,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
        第二天,周文王叫太史编占卜,太史编占卜以后,就把占卜结果编成歌词,唱给周文王听:
        快快上渭水北岸打猎,
        一定有个大大的收获。
        不是螭(chī,传说中一种像龙的动物),
        也不是龙;
        不是虎,
        也不是罴(熊的一种)。
        得到个能人是公侯,
        他是老天爷赏你的大帮手。
        周文王高兴极了,就带领人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果然在那里遇到了姜尚。
        周文王同姜尚谈论了一会,发现他学问渊博,见识超群,又得知他号飞熊,正是自己一向要寻访的人才。他满心喜悦,说:“我去世的老父亲太公常常对我说,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候我们周族就会兴盛了。你可真是这样的圣人啊!我家太公已经心仪你很久了。”
        于是,周文王就称他为“太公望”,后人就叫他为姜太公。
        接着,周文王就请姜尚坐上车子,和自己一道回去,并拜姜尚为太师。
        周文王死后,姜尚又辅佐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朝。
        后来,“飞熊入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帝王得贤臣的征兆。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