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匹夫之勇
成语故事

匹夫之勇11.jpg

一、解释:

        “匹夫之勇”是指一个人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而蛮干的勇气。其中,“匹夫”在古代原指平民男子,后来泛指普通人,有时也用来指那些没有学识、没有智谋的人。

二、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出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是:“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意为我不希望看到只有个人之勇,而希望看到大家团结进退。

三、来源与引申意义:

        成语的来源与古代战争背景有关,当时强调的不仅是个人的勇猛,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策略和团结。因此,“匹夫之勇”在成语中带有贬义,暗指那些只知道硬拼、不懂策略的人。引申意义上,“匹夫之勇”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事冲动、不考虑后果、缺乏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勇气往往只会带来短暂的、表面的成功,而无法取得长远的、实质性的成果。

四、比喻意义:

        “匹夫之勇”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那些只有一腔热血、缺乏智谋和策略的人或行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和策略。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有勇无谋、血气之勇

        反义词: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六、辨析:

        “匹夫之勇”与“有勇无谋”意思相近,但“匹夫之勇”更强调个人的蛮干,而“有勇无谋”则更侧重于缺乏策略。两者都带有贬义,但“匹夫之勇”的贬义程度更深。

七、文化内涵与智慧:

        “匹夫之勇”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智勇双全的追求。在古代战争中,个人的勇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策略和团结。因此,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和个人的勇气,还需要有智慧和策略。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整体形势的判断上,还体现在对具体行动的规划和执行上。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此外,“匹夫之勇”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谦虚和谨慎精神。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可轻率行事。否则,即使有一时的成功,也难以取得长远的胜利。总的来说,“匹夫之勇”这个成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它告诫人们要智勇双全、谦虚谨慎,在追求目标时要注重策略和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匹夫之勇1.jpg

八、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被吴王夫差俘往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屈辱。后来,他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回国后,他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立志向吴国报仇。
        勾践清楚地知道,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不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报仇只是一句空话。于是,他在越国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老百姓富起来了,国家也强大起来。
        由于在战争中死了不少人,越国人口大量减少。勾践又下令奖励生育,鼓励增加人口,并欢迎其他国家的人迁往越国。十几年后,越国人口迅猛增加。
        这样过了好些年,越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将士们同仇敌忾,纷纷向勾践请战,讨伐吴国雪耻。
        勾践同意了。出征前,他向将士发表演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希望你们运用智谋去战胜敌人,而不要只凭匹夫之勇,我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团结对敌,同进共败,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将士们士气高昂,互相勉励。大家都愿意为国家效力,为国君效命。于是,勾践率军出发征伐吴国,吴王夫差兵败,吴国终为越国所灭。
        后来,“匹夫之勇”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只有个人的勇敢而没有智谋。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