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专横跋扈形容人独断专行,蛮不讲理,常用来指那些掌权者或者处于强势地位的人的霸道行为。其中,“专横”意为专断强横,“跋扈”则形容霸道、不讲理。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可见于《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此段描述了皇帝年少聪明,了解梁冀的骄横性格,并在一次朝会中当众称其为“跋扈将军”,从而展现了梁冀的专横态度。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后来引申为一般性地描述某人或某集团的强横霸道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场合。它也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遵守规则,为所欲为的人。
比喻意义:
比喻权势滔天,为所欲为,不受法律或道德约束的行为。
近义词:
霸道、强横、蛮不讲理、横行霸道。
反义词:
谦逊、和善、通情达理、温文尔雅。
成语辨析:
“专横跋扈”与“横行霸道”都有强横霸道之意,但“专横跋扈”侧重于描述行为主体的专断和强横,通常涉及权力或地位的滥用,而“横行霸道”则更强调行为的无所顾忌和不择手段。 与“盛气凌人”相比,“专横跋扈”更多地强调权力和地位背后的霸道行为,而“盛气凌人”则侧重于形容因地位或财富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态度。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专横跋扈”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权力运行的一种批判态度。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政”和“德治”,认为权力应该被用来造福百姓,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因此,“专横跋扈”被视为一种背离正统价值观的行为。
从智慧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强权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勇敢反抗的精神。在现代汉语中,“专横跋扈”已经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于描述各种场合中的霸道和不讲理行为。
故事:
东汉时期,大将军梁商执掌朝政。他的儿子梁冀生得贼眉鼠眼,面目可恶,但却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成为乡里一霸。
梁冀仗着父亲是大将军,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因此官运亨通,连连升级,做到了河南尹。在任上,他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民愤极大。
洛阳县令吕放将梁冀作恶的情况告诉了梁商。梁冀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顿,因此对吕放怀恨在心,就趁吕放外出时将他暗杀了。为了瞒天过海,他让父亲委任吕放的弟弟吕禹为洛阳令,追捕吕氏宗族中可疑之人,为此冤死了上百人。
公元前141年,梁商病故,因为梁家掌握大权,汉顺帝只好让梁冀继承做大将军。从此,梁冀更加为所欲为,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汉顺帝不到30岁就被活活气死了。
顺帝死后,许多忠良大臣都主张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君。梁冀却为了便于自己专权,强行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新皇帝,史称汉质帝。不料汉质帝却很聪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骂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恼羞成怒,暗中下毒害死了汉质帝。
质帝死后,梁冀见自己的妹妹正与蠡吾侯刘志议婚,就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立刘志为君,史称汉桓帝。桓帝被梁冀拥立,自然愿意纳他的妹妹为后。梁冀想趁机动用国库迎娶,遭到忠良大臣杜乔、李固的强烈反对。梁冀就找了个借口,将他二人害死。
梁冀仗着自己的权势,敲诈勒索,贪赃枉法。他向扶风郡的财主孙奋借钱5000万,孙奋只借给他50万,他就把孙奋兄弟活活打死,吞掉了他们的大半财产。下邳人吴树,在任宛县县令时,没有包庇梁冀的亲友,反而将其中几十个罪大恶极的斩首示众。梁冀怀恨在心,后来吴树升为荆州刺史,梁冀假装设宴为他饯行,却在酒中下毒,毒死了吴树。
梁冀在皇帝面前也是趾高气扬。朝政议事时,他说了算,连皇上也不能有异议。桓帝起初认为梁冀有立己之功,也不与他计较。后来知道他陷害忠良,草菅人命,不由也愤愤不平。
皇后的妹妹去世后,桓帝很宠爱梁贵人。梁贵人本姓邓,父亲早亡,母亲宣氏改嫁,梁冀的妻子见邓氏美貌,就收为干女儿,送进宫中,封为贵人。梁冀怕宣氏泄露真情,就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抓住。
汉桓帝得知后,非常气愤。他早就对梁冀专横跋扈,视自己为傀儡,独断专权的行为不满,便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密谋,派出1000御林军将梁冀的将军府围住,收回大将军印,将梁冀降为都乡侯。
梁冀失去大权后,害怕皇上会进一步降罪,就和老婆一起畏罪自杀了。他死后,朝廷从他家搜出了30多亿钱财产。他的田产都分给了穷苦的百姓,人们拍手称快。
后来,人们就用“专横跋扈”这个成语,来指蛮不讲理,横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