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木鸡养到
成语故事

木鸡养到11.jpg

1. 解释:

        “呆若木鸡”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就像木头做的鸡一样一动不动。

2.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原文是:“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一只斗鸡通过训练,达到了呆若木鸡的境界,从而在其他鸡面前显得不可战胜。

3. 引申意义:

        后来,“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逐渐从原来的形容斗鸡的状态,扩展到形容人因各种原因(如恐惧、惊讶等)而出现的发呆、愣住的状态。

4. 比喻意义:

        “呆若木鸡”用作比喻时,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某种强烈的情绪或外界刺激而暂时失去反应能力,表现得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僵硬和无动于衷。

5. 近义词:

        “呆若木鸡”的近义词包括“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等,都表示惊讶或恐惧到无法做出反应的程度。

6. 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泰然自若”或“从容不迫”等,表示在同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冷静和镇定。

7. 辨析:

        在使用“呆若木鸡”时,要注意与“麻木不仁”等成语进行辨析。“麻木不仁”通常用来形容人对外界刺激缺乏感受和反应,而“呆若木鸡”则更多地强调因特定刺激而导致的短暂发呆状态。

8.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内外修养的重视。在原文的语境中,斗鸡通过修炼达到了“木鸡”的境界,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使斗鸡在比赛中获胜,也隐喻着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应该保持的内心状态。综上所述,“呆若木鸡”这一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镇定。

木鸡养到1.jpg

9. 故事:

         战国时,有个驯养斗鸡的专家名叫纪渻子,他驯养的斗鸡从来没有被别的鸡打败过。斗鸡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赌博性游戏,获利较大,因此不少人都以重金聘他。
        齐王也喜欢观看斗鸡,闲来无事就拿几只鸡来斗一斗,从中取乐。他听说纪渻子是个驯养斗鸡的能手,就叫人把他请来。
        “大王也喜欢看斗鸡?”纪渻子问。
        “对。”齐王说:“我看鸡捉对厮杀,胜者昂头高歌,败者鼠窜逃走,联想到战场上齐军鸣鼓而攻,敌军望风披靡,感到乐趣无穷。”
        “既然如此,我愿意为大王效劳。”
        纪渻子为齐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我可以看它跟别的鸡斗吗?”
        纪渻子说:“不行,它看到别的鸡,表面上有骄气,实际很胆怯。”
        又过了十天,齐王问:“该差不多了吧?”
        “还不行,”纪渻子说:“它一看到别的鸡,或者一听到别的鸡的声音,就拉开架势要斗,很沉不住气。”
        又过了十天,齐王问:“应该可以了吧?”
        “还不行,它看到别的鸡,还是怒目而视,骄气十足。”
        到了第四十天,齐王问:“这下成了吧?”
        纪渻子高兴地说:“成了,它现在即使听到别的鸡叫,也能镇定自若,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都不惊不动,看上去像一只木鸡,它已经具备了优秀斗鸡的素质,别的鸡要是看见它,准会转身逃跑,别说跟它斗了。”果然,这只鸡每斗必胜。
        后来,“木鸡养到”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功夫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