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

车载斗量11.jpg

解释: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表示某物或某人的数量极多,就像用车装载,用斗量度一样。

出处: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文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中郎将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问及东吴的主将情况,赵咨回答说:“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这便是“车载斗量”这个成语的出处。

来源与引申意义:

        原文中的赵咨是在回答曹丕的问题时,用以形容东吴的才智之士数量极多,不仅有八九十个特别聪明的,而且像自己这样的普通才智之士更是多得数不胜数。由此引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类事物或人才数量极多,并不稀奇。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的比喻意义是指某类事物或人才的数量极大,就像用车来装载、用斗来量度一样,形象地展示了数量的庞大。

近义词:

        不可胜数、恒河沙数、汗牛充栋等,都表示数量极多。

反义词: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等,则表示数量极少或稀有。

辨析:

        “车载斗量”与“汗牛充栋”都可形容数量多。但“汗牛充栋”仅用来形容书籍极多,范围较窄;而“车载斗量”泛指数量多,不仅仅局限于书籍,使用范围更广泛。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数量描述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人才或资源的丰富与多样的认识。它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某物或某人的数量多就轻视其价值,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的丰富与多样。成语中蕴含的智慧在于,无论事物或人才的数量如何,都应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和评价它们。

车载斗量1.jpg

故事:

        三国的时候,东吴袭击了战略要地荆州,蜀将关羽被杀。蜀主刘备誓报此仇。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出兵讨伐东吴。
        东吴君主孙权见蜀军来犯,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向曹魏求援。他派遣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临走时,孙权再三叮嘱赵咨此行不可丢失东吴的体面。赵咨道:“大王放心,如果有差错,我宁愿投江自杀!”
        赵咨来到魏国都城洛阳。魏帝曹丕知道他是求援而来,就故意在接见的时候问他:“孙权是个怎么样的国君啊?”
        “我家主公孙权聪明仁智,具有雄才大略。”赵咨说。
        曹丕听了,微微一笑,认为赵咨夸大其辞。
        赵咨便举例说明道:“吴王重用鲁肃,可称得上是聪;提拔吕蒙,可称得上是明;擒获于禁而不杀他,可称得上是仁;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可称得上是智;占据三州虎视四方,可称得上是雄;屈身于陛下,可称得上是略。这还称不上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吗?”
        曹丕见赵咨讲得头头是道,就换了恐吓的口气问:“如果我也想攻打你们吴国呢?”
        赵咨毫不怯惧,坦然道:“大国有征服小国的武力,小国也有抵御大国的良策!”
        “难道你们吴国不怕我们吗?”曹丕紧紧追问。
        赵咨泰然回答说:“我们东吴有百万雄师,又占据长江天险,凭什么要害怕别人!”
        曹丕见赵咨临危不惧,对答如流,不由大为叹服。他改变了态度,亲切地问赵咨:“东吴还有多少像您这样的能人?”
        “特别杰出的人才不下八九十人;而像我这样的,多得如过江之鲫,用车装、用斗量也数不清哩!”赵咨答道。
        曹丕和手下群臣听了赵咨的话,不禁肃然起敬,由衷地赞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对这个给予使臣的最高评价真是当之无愧!”
        回到东吴后,孙权对赵咨更加器重,封他做了骑都尉。
        后来,人们用“车载斗量”这个成语,来形容数量很多,但质量一般。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