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开诚布公
成语故事

开诚布公11.jpg

解释: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待人。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这里描述的是诸葛亮作为相国时的治国之道,其中“开诚心,布公道”即为成语“开诚布公”的出处。

来源:

        此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具体是《三国志》这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书籍。在这部书中,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中使用了“开诚心,布公道”这样的表述,后来逐渐被人们提炼为成语“开诚布公”。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这个成语还引申为在人际交往、工作合作等方面,双方都能够坦诚相待,不隐瞒真实想法和意图,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效果。

比喻意义:

        比喻真心待人,坦白无私,真诚地与人交流,不藏私心。

近义词:

        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开诚相见

反义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辨析:

        “开诚布公”与“推心置腹”都表示真诚待人,但“开诚布公”更侧重于公开、坦白,而“推心置腹”则更侧重于亲密、信任。“开诚布公”与“尔虞我诈”意义相反,前者表示真诚无私,后者则表示互相欺骗。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坦荡、公正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诚信被视为君子的重要品质,而“开诚布公”正是这一品质的体现。同时,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合作中,真诚和坦率是建立信任和良好关系的基础。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外交、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各个领域。

开诚布公1.jpg

故事:


        三国的时候,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对蜀主刘备非常忠心,刘备也非常器重他,临终前曾对他说:“你的才能是魏文帝曹丕的十倍,是不可多得的治国安邦的人才。我的儿子刘禅能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他实在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听了,当即立誓表示要全力辅佐刘禅治理国家。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他的才能十分平庸。尚书令李严趁机劝诸葛亮进爵称王,诸葛亮严肃地说:“先帝那么器重我,让我做丞相。如今讨伐曹魏的大事还未成功,我就妄自加官进爵,岂非太不忠不义了?”
        当时,蜀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诸葛亮面对强大的曹魏,主张以抗衡求生存。他规劝刘禅不要夜郎自大,内治朝政,外修武威,使蜀国保持了近四十年。
        诸葛亮治国治军向来以理服人。参军马谡与诸葛亮感情很好,但因为违反军规,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临死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虽死无恨于黄泉。”
        街亭的失守,导致赵云、邓芝也在箕谷打了败仗,诸葛亮承担了指挥不当的责任,主动上书连降三级,降为右将军。他还要求部下给他提意见和建议,他相信,只要认真地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可定,胜利可望”。
        诸葛亮对待不忠不义之徒也毫不手软。荆州廖立曾被诸葛亮欣赏,但因为未能位列上卿,就心怀不满,常常诽谤先帝刘备和同僚。诸葛亮上表弹劾,将他流放到汶山郡(在今四川省)。
        诸葛亮进军祁山,尚书令李严督运粮草没能及时运上,玩弄手段要诸葛亮退兵,退兵后又说粮草充足,不该退兵。诸葛亮出示了李严的信件等有力物证,弹劾李严,将他削职为民,流放梓潼郡。
        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病死军中。死后,他并没有留给后辈任何产业。
        李严和廖立听说诸葛亮死讯,都悲痛万分。原来,他们早已痛改前非,准备重新得到诸葛亮的任用。现在不会再有人起用他们了。两人分别在各自的流放地激愤而死。
        诸葛亮一生坦坦荡荡,从不徇私枉法,对人接物坦诚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他“开诚心,布公道”,就是赞扬诸葛亮坦率真诚的品质。
        后来,人们就用“开诚布公”这个成语,来指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