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天下无双
成语故事

天下无双11.jpg

解释: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以及《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今知燕王欲送死人之女,与之联姻,长公子在日,自以为天下无双,今其在九泉之下,安得瞑目乎?”

来源: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文献。最初,这个词语被用来描述某个人在某种技艺或品德上超群出众,到了无人能敌的地步。比如,《史记》中提到的公子,其品德、才华或武艺被认为在当时无人能及。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上的意义,“天下无双”也常被用来形容某种技能、作品、事迹等达到极高的境界或成就,以至于在同一领域内无人可以比拟。

比喻意义:

        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以至于难以找到与其相匹敌的同类。

近义词:

        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盖世无敌。

反义词:

        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无奇不有、不足为奇。

辨析:

        “天下无双”和“独一无二”都有独一无二的意思,但“天下无双”更多用来形容在某一方面无人能敌的情况,而“独一无二”则更多强调事物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

文化内涵与智慧:

        “天下无双”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卓越、超凡和极致的追求。它鼓励人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做到最好,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无双的境界。同时,也警示人们要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达到了无双的境界,也不应自满和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这种对于卓越的追求和对于自满的警示,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智慧之一。**总结**:“天下无双”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文献,原指某人在技艺或品德上出类拔萃,后来被引申为形容某种技能、作品或事迹等达到极高的境界。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卓越、超凡和极致的追求,鼓励人们不断努力超越自我,同时也警示人们要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和进步。

天下无双1.jpg

故事:

        战国时期,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信陵君窃符救赵,调动魏国军队击退了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秦军,受到了赵国君臣百姓的赞扬。但信陵君担心兄长会治他窃取兵符的罪行,要求在赵国定居。
        信陵君素来以礼贤下士闻名天下。留在赵国后,仍然四处招贤。
        他听说赵国处士毛公、薛公很有才能,就派人去请。但毛、薛二人有意躲藏,不肯出来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二人分别藏身于赌场和酒家中,就独自悄悄去赌场和酒家寻访,终于结识了薛、毛二公。
        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自贬身份经常去赌场和酒家,就对自己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为人出人头地,天下罕见;如今看来却是徒有虚名,与市井之徒没有什么区别!”
        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议论转告信陵君。信陵君说:“我很早便听说了薛公和毛公的才名。为了和他们结识,我才不顾身份出入赌场和酒家。既然平原君不理解我,还要耻笑我,那么我也该离开赵国了。”
        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也知道自己讲话失礼,就主动登门赔罪,并再三挽留。
        信陵君就留在了赵国,而且名望更高了。有许多平原君门下的门客都投到信陵君门下去了。这样一住就是十年之久。
        秦国见信陵君久久不回魏国,就乘机向魏国发动进攻。魏王见情势紧张,急忙派人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怕魏王还不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不准备回魏国。这时,毛、薛二人出来劝他说:“魏国有难需要公子相助。如果公子不肯,秦军攻破都城大梁,那时候,天下人必会耻笑公子。”
        信陵君听了他俩的话,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他马上回到魏国。魏王见到多年不见的兄弟,不禁泪流满面。
        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邀请各诸侯国相助,诸侯各国听说魏国任命信陵君为将,都觉得很有希望击败秦军,欣然同意了。
        信陵君率领魏、齐、韩、楚、燕、赵六国联军,大败秦军于黄河南岸,并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从此,秦国再也不敢轻易攻打魏国了。
        当时,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天下。他熟知兵法,因此诸侯各国若有兵法著作,都拿来给信陵君过目并署上他的名字。人们把这些著作称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的处世为人,更是被赞誉为“天下无双”。
        后来,人们用“天下无双”这个成语,来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