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无人之境
成语故事

无人之境11.jpg

成语解释:

        无人之境,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没有人可以到达的地方。常用来形容环境荒凉或地理位置偏远。**出处与来源**: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有多次出现,但具体出处不易考证。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外,“无人之境”还可以引申为某个领域或话题中未被探索或未被触及的部分。

比喻意义:

        在比喻意义上,“无人之境”可以用来形容某个领域或话题的未知或未被开发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如同进入了他人未曾到达的境地。

近义词:

        荒无人烟、人迹罕至、不毛之地等,都表示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反义词:

        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等,表示地方繁华热闹,人流如织。

成语辨析:

        “无人之境”与“不毛之地”都形容地方荒凉,但“无人之境”更侧重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人类的稀少,而“不毛之地”则更侧重于土地贫瘠、无法生长植物。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深刻认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自然环境恶劣,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因此,“无人之境”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于荒凉和偏远的敬畏。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开发已知的资源,不要留下任何未被触及的“无人之境”。总结来说,“无人之境”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智慧的成语,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地理环境的荒凉和偏远,还可以引申为未知或未被开发的领域或话题。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意义。

无人之境1.jpg

成语故事: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自幼丧父,成年后做了都尉学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而没能在典农都尉署衙任职,被委派作掌管稻田看守业草的小吏。每逢遇到高山大泽,邓艾总是观测度量,指点谋划如何依据地势屯兵、扎营等,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他。后来邓艾在作典农纲纪时,奉命赴京呈送计簿,见到了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他不同寻常,破格提拔为自己的属官,又擢升他为尚书郎。
        邓艾筹划有方,英勇善战,数度击败蜀国名将姜维,升任征西将军。魏元帝的时候,朝廷下诏命令诸军征讨蜀国。姜维败退,回守剑阁。钟会率军进攻姜维,没有攻克。邓艾上奏建议道:“如今贼兵遭受重创,应当乘势进取。如果从阴平小路进兵,经过蜀汉德阳亭,直取剑阁以西400里的涪县,离成都仅有300余里。发奇兵突入蜀国的腹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解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加速进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回师救援,那么涪城的守军就寡不敌众。兵法上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今乘其腹地空虚没有防备,我军挥师进兵,必然会大获全胜。”元帝很赞成他的建议。
        于是,邓艾率军从阴平小路进兵,沿途山路七百余里,都没有人烟。他们凿山开道,架桥渡水。一路山高谷深,极为艰险。又因粮草将尽,全军将士濒临绝境。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身体,翻滚而下,将士们则依次攀树缘崖,鱼贯前进。邓艾的队伍突然兵临江由,蜀军守兵毫无防备,守将马邈投降。蜀国护卫将军诸葛瞻领兵从涪县急行军回到绵竹,摆开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他的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人从右面进攻,派司马师纂等从左面进攻。邓忠、师纂两军作战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很顽强,很难突破。”邓艾大怒,道:“我军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怎么能说攻不破!”他对两人厉声叱责,并要将他们处斩。邓忠、师纂立即率军再战,大败敌军,杀死了诸葛瞻。魏军乘胜继续推进,到达雒城。蜀后主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印玺和自己的亲笔信向邓艾投降。
        邓艾接受了蜀后主的投降,进驻成都。邓艾戎马一生,数败蜀国名将姜维,并最终消灭了蜀国,为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成语“无人之境”,用来形容没有人居住的旷野之地。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