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远千里
成语故事

不远千里11.jpg

成语解释: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在见到梁惠王时,梁惠王问他为何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孟子则借此机会向梁惠王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这个成语从这段对话中提炼出来,用以形容人们为了某一目标或理想而不辞辛劳、不怕路远。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外,“不远千里”还常用来比喻人们追求目标、理想或事业时的决心和毅力,表示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

比喻意义:

        可以用“不远千里”来比喻对某事物的热切追求,或者对某人的深厚感情,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距离,也不会放弃。

近义词:

        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等,这些成语都表示旅途的遥远和辛苦。

反义词:

        近在咫尺、一步之遥等,这些成语表示距离非常近,与“不远千里”形成鲜明对比。

成语辨析:

        “不远千里”与“千里迢迢”都形容路途遥远,但“不远千里”更强调为了达到目的而不在乎路途的遥远和辛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千里迢迢”则更侧重于描述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毅力和决心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应该勇往直前、不畏艰辛。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和践行的重要品质。

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他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反对战争,主张以仁义治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年,孟子听说魏国的梁惠王招纳贤士,便风尘仆仆,来到魏国,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见了孟子,十分高兴地说:“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一定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
        孟子摇摇头说:“大王,恕我直言。我是听说大王为了富国强兵,招纳贤才,才来到魏国的。如今大王开口就谈利,使我很失望。试想,如果大王考虑的是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考虑的是怎样有利于自己的封地;老百姓考虑的是怎样有利于自己个人;这样上上下下追逐私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接着,孟子又说道:“在一个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有能力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有能力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因为只有大夫之家才能拥有那么多的兵车,那么多的财富。但是,他们倘被私利所束缚,便永远不会满足。于是,灾祸不断,兵变横生,国家也永远不得安宁了。所以,大王如被利蒙住了眼睛,那就危险了。”
        梁惠王听了,感到孟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那先生认为我应该怎样办呢?”
        “我认为大王应该用仁义治国,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对他的君主有所不敬,有了仁义,以仁义之道去教化大夫和百姓,天下就会太平,国家也就会富强了。”
        后来,“不远千里”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不畏路途遥远而到达某一目的地。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