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求闻达
成语故事

不求闻达11.jpg

解释: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为国效力的决心。其中,“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表明了他并不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是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引申意义上,“不求闻达”用来形容那些不慕名利,一心只求做好本职工作或实现个人理想的人。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名利,只关注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价值观。

比喻意义:

        “不求闻达”也可以用来比喻一种淡泊名利、专注于事业或学问的态度。这种态度强调内在的价值和追求,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浮华。

近义词:

        淡泊名利、恬淡寡欲、隐姓埋名。

反义词:

        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好大喜功。

辨析:

        “不求闻达”与“淡泊名利”都表示对名利的不追求,但“不求闻达”更多地强调不追求显达和名望,而“淡泊名利”则更侧重于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不求闻达”与“隐姓埋名”都表示不愿意显露自己的身份和名望,但“不求闻达”更多地强调一种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而“隐姓埋名”则更多地强调一种外在的行为和隐藏身份的做法。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不求闻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浮华。这种价值观认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帮助。“不求闻达”也体现了一种智慧和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而要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同时,这种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学问,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早逝,随曾经代理豫章太守的叔父生活。叔父死后,他就在离襄阳城二十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筑了几间草屋,住了下来。
        诸葛亮在隆中时,常亲自下地耕种,以养活自己和家人。除耕作外,诸葛亮非常喜欢读书,和游学到南阳的徐元直、崔州平等谈论学问,及古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闲暇时,便大声吟诵《梁父吟》(古代歌谣)。这段日子,诸葛亮耕读自娱,过的是平民百姓的日子。所以,在他当蜀汉丞相辅助后主刘禅时,在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谈到这阶段的生活时,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来,成语“不求闻达”,用来形容不想做官或出名。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