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拘一格
成语故事

不拘一格11.jpg

成语解释: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表示打破常规,寻求多样的方式或方法。

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首诗中,龚自珍表达了他希望清朝能够变革,打破常规,选拔更多有才华的人才。

成语来源与引申意义:

        龚自珍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停滞感到深深的不满。在他的这首诗中,“不拘一格”成为了他呼吁改革的一个重要口号,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僵化的思维,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振兴国家。引申意义上,“不拘一格”也常用来形容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等方面不受传统或常规的限制,敢于创新,寻求多样化的发展。

成语的比喻意义:

        比喻意义在于鼓励人们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不局限于单一的方法或途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勇于创新。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别具一格、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多样性或不拘泥于常规。

        反义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等,这些成语则表示呆板、不变通或受常规束缚。

成语辨析:

        在使用“不拘一格”时,需要注意它强调的是打破常规,但并不是无视规则或标准,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出灵活的调整和创新。与“一成不变”相对,后者强调的是守旧和不思进取。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不拘一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伟大的变革都是通过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来实现的。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成语故事: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杭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 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