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屈不挠
成语故事

不屈不挠11.jpg

解释:

        形容在恶势力或困难面前顽强斗争,决不屈服。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屈服。

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叙传下》。原文中描述的是乐昌这个人性格笃实,不轻易屈服。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在困难、压力或恶势力面前坚持斗争,决不屈服的意思。它传达的是一种坚韧不拔、毫不退缩的精神。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可以比喻为一块坚硬的金属,无论外界施加多大的力量,它都不会轻易变形或断裂。同样地,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会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近义词: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奋不顾身、再接再厉。

反义词:

        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屈节辱命、畏葸不前、苟且偷生。

辨析:

        “不屈不挠”与“坚忍不拔”都有坚持到底的意思,但“不屈不挠”更侧重于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的态度,而“坚忍不拔”则更侧重于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与“百折不挠”相比,“不屈不挠”更强调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不退缩、不屈服的精神。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不屈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从古至今,无数的英雄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勇往直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这种精神不仅对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断前进。总之,不屈不挠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不屈不挠.jpg

故事: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国都长安的百姓纷纷传说洪水将至。一时间,人心惶惶,城中大乱。
        汉成帝听说后,忙召集群臣商议。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得到确实的消息,就相信传言,劝皇上、太后和妃子们到船上去,叫吏民们到城楼上去。大臣们都表示同意。
        可是,只有宰相王商表示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在一天内淹没全城,肯定是谣言。他劝皇上不能冒冒失失地命令官吏和百姓们上城楼,否则,百姓一定会更加惊慌。
        果然过了一会儿,长安城就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原来,发大水之谈根本是无稽之谈。成帝见王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而不受别人影响,对他非常赞赏;而对王凤听信谣言,惊惶失措的行为很不满意。王凤因此对王商怀恨在心。
        王凤的亲家杨肜在琅琊任太守时,因为治理无方,使这个郡灾害不断。王商得知后,不顾王凤的再三求情,还是奏请皇上罢免了杨肜的官职。王凤对王商更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王凤就经常在成帝面前诬陷王商。终于,成帝相信了王凤的话,罢了王商的宰相职务。
        《汉书》的作者班固评论说:“王商为人朴实、性格不屈不挠,因此招惹了不少冤家,最后终于丢了官。”
        后来,人们用“不屈不挠”这个成语,来指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