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急之务
成语故事

不急之务11.jpg

成语解释:

        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志·孙和传》:“诚能绝浮靡,抑华藻,弃私忌,正雅道,扬弃急之务,忽不急之务,专精意以向学,勤心力以务时者,虽不能无道,可以固通矣。”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的文献有关。《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在其中提到了“不急之务”,用来指代那些在当时情境下并不重要或不急于处理的事情。这个成语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来形容那些与当前主要任务无关或不紧迫的事情。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外,“不急之务”还可以引申为对那些虽然存在但并不紧迫或重要问题的轻视或忽略。它提醒人们要分清主次,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上。

比喻意义:

        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用作比喻,表示某人或某组织在处理事务时不分轻重缓急,或者在处理重要事务的同时分散了精力去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近义词:

        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这些成语都表示事情的不重要或不紧迫性,但侧重点略有不同。“细枝末节”强调事物的琐碎性,“无关紧要”则更强调事情的不重要性。

反义词:

        当务之急、燃眉之急。这些成语都表示事情的紧迫性或重要性,与“不急之务”形成鲜明对比。

成语辨析:

        在使用“不急之务”时,要注意与“当务之急”等表示紧迫性或重要性的成语进行辨析。这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相反,“当务之急”强调的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而“不急之务”则强调的是那些不重要或不紧迫的事情。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要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时间,避免在琐事上分散精力。同时,“不急之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在处理事务时,人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既要关注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要注意那些虽然次要但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的因素。这种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急之务1.jpg

相关故事:

        孙和是东吴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十九岁时被立为太子。他爱好学习,礼贤下士,对朝廷政事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虽然后来被废黜,但东吴人非常敬重他。
        当时,人们交游、应酬,喜欢“博弈”(一种棋类游戏),就连一些大臣也往往乐此不疲。“妨事费日,劳精损思而终无所用”,孙和对此非常反感。一次,他与僚属饮宴时,谈到博弈,感叹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到年老力衰时,还能做些什么呢?人最担心的,是人情往来不能断绝,因而博弈也难断绝。如果确实能够放弃这种不急之务,对于他的名声品行是大有好处的啊。”孙和认为,一般人可以选择“琴棋书御”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不必沉湎博弈不能自拔。
        后来,成语“不急之务”用来指不是急着要办的事。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