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引申意义:
提醒人们要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应该虚心请教。 强调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限制,包括身份、地位等。
比喻意义:
用来比喻某人谦虚好学,不介意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
近义词: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谦虚谨慎:形容人虚心,办事小心谨慎。
反义词:
好为人师:形容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成语辨析:
“不耻下问”和“虚怀若谷”都表示谦虚,但“不耻下问”更侧重于形容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虚怀若谷”则更侧重于形容心胸开阔,能接受各种意见。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重视学习、尊重知识的精神。它也传达了一种智慧,即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受到身份、地位等因素的限制,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就应该抓住。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而看不起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别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