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公在乾侯;征蒯聩而立之;以为后患。得志于晋;而丧志于齐;失楚、魏之援:不得人心;晋人止公于乾侯;数日不食;巢筑幕上;处之泰然;竟不克伐。”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在《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中,描述了当时公子在乾侯,他想要征召蒯聩来立他为君主,以此作为未来的隐患。尽管他在晋国得志,但在齐国却丧志,失去了楚、魏两国的援助。因此,他得不到人心,晋国人将他留在了乾侯,他数日不食,但态度泰然,最终没有被攻伐。这个故事后来被提炼为成语“不得人心”,用来形容得不到大众的支持或好评。
引申意义:
除了原意之外,“不得人心”这个成语还常常被引申为某个政策、行动或者观点不被大众接受或认同,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比喻意义:
比喻某事物或某人不被大多数人所喜欢或支持,就像无法融入人群或被孤立一样。
近义词:
众叛亲离、民怨沸腾、有违民意
反义词:
口碑载道、深得人心、人心所向
成语辨析:
“不得人心”与“众叛亲离”意思相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得人心”更侧重于得不到广泛的民意支持,而“众叛亲离”则更强调身边的人都离自己而去,处境极为孤立。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民意的重视和尊重。在古代中国,君主或领导者的统治往往依赖于民心向背。一个得人心的领导者或政策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稳固其统治或推动事业发展;而一个不得人心的领导者或政策则会遭遇民怨沸腾,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或统治危机。因此,“得人心者得天下”成为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决策还是与人交往,都要注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尊重民意和公序良俗,这样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成语故事:
唐玄宗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谋反,领兵10万,侵占中原一带。
朝廷派封常清、高仙芝二人征剿,但由于当时太平时间已很久,兵士缺乏操练,交战之后,二人一败再败,只得退守潼关。玄宗又召早已因病在家休养的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抵挡来势汹汹的敌人。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名义上为除去奸贼杨国忠,实际是阴谋抢夺大唐江山,不得人心。所以应采取慎重的对策,先不出战,待他内部离心离德,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可以一举歼灭他。
可是玄宗听信了“叛军没有防备”的话,加上杨国忠见哥舒翰大兵在握,唯恐对自己不利,屡次奏请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玄宗一个接一个派出使者,责令哥舒翰开关御敌。哥舒翰万般无奈,只得领兵出关,结果大败,20万大军只剩下十分之一二,连他自己也不幸被俘。
后来,成语“不得人心”,用来形容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