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谋而同
成语故事

不谋而同11.jpg

解释: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这一成语的出处来自于古代文献,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这段话描述的是诸位将领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意见或行动达成了一致,仿佛是天意所为。

来源与引申意义:

        在古代文献中,“不谋而同”多用来形容人们的意见或行动在没有事先沟通或商量的情况下,却能够达成一致。这种情况往往被视为是天意或者是某种超乎人力的因素在起作用。从引申意义上来看,“不谋而同”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巧合或者是意外的契合。

比喻意义:

        “不谋而同”在比喻意义上,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多个人在没有事先沟通或商量的情况下,想法、行动或结果却出奇地一致。这种一致性往往带有某种神秘或不可思议的色彩。

近义词:

        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等,这些成语都表示中立或者正面的情况下,没有事先商量而达成一致。

反义词:

        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等,这些成语则表示人们意见不一,无法达成一致。

辨析:

        “不谋而同”与“不谋而合”意思相近,但“不谋而同”更强调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达到的一致性,而“不谋而合”则更侧重于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的巧合性。

文化内涵与智慧:

        “不谋而同”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天意、人心相通等观念的认同。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信某种超乎人力的因素在影响着世界和人的命运。当人们的意见或行动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达成一致时,往往被视为是天意或者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敬畏。同时,“不谋而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中的一种实用主义精神。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必事事都事先商量或约定,只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智慧强调了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不谋而同1.jpg

故事:


        东汉末年,关中大乱,韩遂、马腾等各拥强兵相互争战。曹操就派钟繇以侍中、尚书仆射的身份兼任司隶校尉,督守关中各路军马。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马,韩遂、马腾还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侍卫皇上,实为人质。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就拜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的部下,却将马腾和他的两个儿子迁到邺地,仅马超一人留下。其实曹操对关中各将是怀有戒心的。
        后来,曹操又命钟繇攻打占据汉中的张鲁,调夏侯渊带兵与钟会合。这时马超、韩遂、杨秋、成宜等关中将领怀疑钟繇要袭击自己,惶惶不安,于是决定合兵反对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劝阻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反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与曹兵在华阴打了一仗,韩遂等大败。韩留在京城的子孙全部被杀死。
        后来,成语“不谋而同”,用来指事前没有商量,而作出的行动或意见相同。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