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舞之鹤
成语故事

不舞之鹤11.jpg

成语解释:

        不舞之鹤,字面上指的是不会跳舞的鹤。实际用来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在这个成语中,“不舞”指的是不具备某种能力或特点,“之鹤”则是对这种无能或名不副实的具体形象的描绘。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排调》。原文中提到,有人送给将军一只鹤,但这只鹤并不会跳舞,因此被讥讽为“不舞之鹤”。

来源与引申意义:

        来源:《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故事,通过将军得到一只不会跳舞的鹤这一情节,引申出名不副实、无能的含义。

        引申意义:除了直接指不会跳舞的鹤,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或特点,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的人。

比喻意义:

        比喻无能或名不副实的人。就像那只不会跳舞的鹤一样,这些人可能在外表或名声上给人一种错觉,但实际上并不具备应有的能力或特点。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无能之辈、碌碌无为、滥竽充数等,都表示没有实际能力或名不副实。

        反义词:才高八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等,则表示具有卓越的能力或特点。

成语辨析:

        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贬义含义,通常用于讥讽或批评某人。与“滥竽充数”相比,“不舞之鹤”更侧重于指个体的无能或名不副实,而“滥竽充数”则更多地用于形容在集体中混日子、没有实际贡献的人。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能力和名实相符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实际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真正的能力和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不要被外表或名声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应有的能力或特点。总结来说,“不舞之鹤”这个成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传达了对无能或名不副实者的讥讽和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能力和名实相符的重视。

不舞之鹤1.jpg

故事:

        羊祜家里养了一只鹤。这鹤通体雪白,只有顶上一点丹红,羊祜非常喜爱,常亲手给鹤喂食物。鹤吃饱之后,有时在庭园中,轻举两腿悠闲地散步,像个谦谦君子;有时,翅膀有节奏地扇动,时开时合,步子时缓时急,舞姿竟也很美。每逢这种时候,羊祜就会高兴得心花怒放,高声夸奖:“妙!真是一只奇鹤!”
        一次,有位客人拜访羊祜,羊祜向客人称赞自家的鹤有灵性,会起舞。客人很好奇,想看看“鹤舞”。羊祜便领客人到庭园中找那鹤。哪知这鹤十分怕生,见有客人来,早已躲到树后。两人好不容易将它赶了出来,却见这鹤一身光洁的羽毛早已被树、草蹭得凌乱肮脏,没有了平日的俊模样,而且耷拉着脑袋,再怎么逗弄,就是不肯起舞。客人失望地说:“原来也是一只不会起舞的鹤!”
        “不舞之鹤”,就是不起舞的鹤。这句成语用来讥讽无能之人,后来也用作自谦之辞。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