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辨菽麦
成语故事

不辨菽麦11.jpg

成语解释: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贵族叫周子,他有个哥哥,但是哥哥虽然年纪大,却非常愚笨,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当时的人们认为,一个连基本的农作物都认不清的人,是无法承担起家族和国家的重任的。因此,周子的哥哥虽然年长,但并没有被立为继承人。这个故事后来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缺乏基本常识和实践经验,无法分辨事物本质的人。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是指一个人缺乏实际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不清,不能明辨是非。它强调了实践经验和基本常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比喻意义:

        不辨菽麦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缺乏实际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不清,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就像周子的哥哥一样,他们虽然可能有着高贵的身份或者年长的地位,但是却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和实践经验,而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近义词:

        愚昧无知、目不识丁、不学无术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对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反义词:

        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等,这些成语则表示对事物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成语辨析:

“        不辨菽麦”与“五谷不分”意义相近,但“不辨菽麦”重在“辨”,指能辨别但未辨别;“五谷不分”重在“分”,指有能力区分但未区分,也指缺乏常识。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经验和基本常识的积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理论推导,还需要通过实践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避免因为缺乏实际知识而犯下错误。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忽视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辨菽麦1.jpg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厉公昏庸无道,生活奢侈。他不信任那些职位高、势力强的卿大夫,想去掉他们,然后换上自己宠信的人。
        公元前574年,晋厉公在胥童等人的怂恿下,杀了郤锜、郤犨、郤至兄弟三个卿,把他们的尸体陈列在朝廷上。胥童又带着士兵在朝廷上抓了栾书和中行偃。晋厉公觉得一天杀五个卿影响不好,就把这两个人放了,并叫他们不要计较,仍旧担任原来的职务。随后就任命胥童担任卿。
栾书和中行偃心中怀恨,没多久,乘晋厉公外出游玩的时候把他抓了起来,并杀了胥童。
        第二年正月,栾书和中行偃派人杀死晋厉公,从周王的京城接来周子,要立他为晋国国君。周子又叫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当时只有十四岁,但聪明能干。晋国大夫迎接他的时候,周子说:
        “我原先并没有做国君的愿望,现在到达这个地步,也许是上天的意志吧!人们要求有国君,需要他发号施令;但立了国君又不听他的,这样的国君有什么用呢?你们几位用得着我,今天就做国君;用不着我,今天就算了吧。立了国君,就要恭敬地听从国君。”
        大夫们都说:“您主持国政,是我们的愿望,哪里敢不唯命是听!”
        周子做了国君,就是晋悼公。他执政之后,立即驱逐了不守臣子之道的七个官员。
        周子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为什么不立长子做国君呢?《左传》记载说,周子有个哥哥,但是很笨,分不清哪是豆子(菽),哪是麦子(麦),所以不能当国君。
        后来,“不辨菽麦”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愚昧无知,现也指脱离生产实践而缺乏实际知识。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