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鼓:击鼓;列:行列。作战时不先击鼓催士众集结起阵就不能使对方服从。现比喻做事按部就班,不加变通就不会成功。也指按照老一套办法行事,难以收效。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谓将军子鱼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习俗。在古代,军队在作战时,通常会先击鼓来集结士兵,形成战斗阵列,然后再进行战斗。如果没有先击鼓集结,士兵们就会散乱无章,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因此说“不鼓不成列”。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是指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和步骤,不能随意行事。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步骤去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喻意义:
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变通。
近义词:
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反义词: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成语辨析:
“不鼓不成列”与“按部就班”都有按照一定规矩办事的意思。但“不鼓不成列”是从军事角度比喻,强调必须遵循既定规矩,否则无法成功;“按部就班”则是从一般工作角度比喻,强调按照一定条理,遵循一定步骤。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战争智慧和礼仪文化。在古代战争中,不仅强调勇气和力量,还强调规矩和礼仪。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不能随意行事。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规矩和礼仪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和步骤,不能随意行事,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上就是对成语“不鼓不成列”的详细解释,包括了解释、出处、来源、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近义词、反义词、辨析以及文化内涵与智慧等方面。
故事:
公元前638年,弱小的宋国和强大的楚国在泓水交战,史称泓水之战。
当时,宋军先赶到一步,已经摆开了阵势,而楚军后赶到,正忙乱地渡河。宋国的右司马子鱼见了,认为这是一个克敌制胜的好机会,就对宋襄公说:“大王,楚国的军队比我军多,敌强我弱,我们应该趁楚军渡河立脚未定之际,发起猛攻,那我们便能以少胜多,打败楚军。”
可是,宋襄公一向信奉儒家的仁义之道,说:“不行!我听说讲仁义道德的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擒获头发花白的人,不乘人之危,置人于死地。楚军还没完全渡河,我们就发起攻击,这是有违仁义的呀!”
说话间,楚军已陆续渡过了河,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见了,再次劝宋襄公进击。宋襄公摇头说:“不行!我们不能向没摆好阵势的敌人进击!”
直到楚军完全渡过了河,列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兵。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在乱军中大腿上中了一箭,狼狈逃窜。
后来,“不鼓不成列”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死守仁义道德的教条主义者的愚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