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敢越雷池一步
成语故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11.jpg

成语解释: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地名,在今安徽望江县西南)。后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也作“不得越雷池一步”。

成语出处:

        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当时,世家大族出身的庾亮掌握朝廷大权,职位相当于宰相,但他却总想着排挤掉那些威胁自己专权的重臣。当时,驻守在历阳的苏峻威望很高,手握重兵,对庾亮的专权很是不满。于是,庾亮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温峤的部队去讨伐苏峻。但是,温峤却不愿意让国家内部发生战乱,认为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所以并没有执行庾亮的命令。庾亮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就写信给温峤,严厉责备他。在信中,庾亮说:“我对西部边境的担心,已经超过了历阳,你绝对不能越过雷池一步。”然而,不久后,苏峻就联合其他将领起兵反叛,攻入了京都建康,执掌大权的庾亮只好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逃到了寻阳。此时,温峤并没有因为庾亮之前的命令而记恨他,而是联合其他将领一起起兵,讨伐叛军,最终平定了叛乱。当温峤的部队回到京都时,庾亮也回到了自己的职位上。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行动、思想等方面受到某种限制或约束,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或范围。

比喻意义:

        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近义词:

        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反义词:

        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成语辨析:

        “不敢越雷池一步”和“故步自封”都表示墨守成规,但“故步自封”偏重于不肯上进。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保守思想和谨慎行事的智慧。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强调稳定和传统,不鼓励冒险和变革。因此,“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保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然而,这种态度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过于保守和拘泥可能会阻碍进步和创新。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和稳定的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前进和发展。

不敢越雷池一步1.jpg

成语故事:


        东晋成帝时,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担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当时,东晋西部的边境很不安宁,他便推荐大臣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刺史,加强防务。
        温峤上任后不久,庾亮接到了历阳刺史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庾亮和朝中的大臣们一起商量如何对付苏峻,不少大臣主张出兵讨伐,但庾亮却自作聪明,想把苏峻骗离历阳,调苏峻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作大司农。
        苏峻接到朝廷的调令,知道自己谋反的事暴露了,于是干脆造反,发兵向建康进发。
        温峤得到苏峻造反的消息,一面号召将士秣马厉兵,作好战斗准备,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保卫京都;一面发信给庾亮,请他同意自己率兵入京。
        但是,庾亮对苏峻叛军的力量估计不足,认为京都的兵力足以抵御叛军,就复信给温峤说:“我对西部边境敌人的担心,超过对历阳的叛军,所以你务必留驻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今安徽望江县东南)一步,以免给西部敌人可乘之机。”
        温峤接到命令,只得取消了率兵入京的打算。
        不久,苏峻率领叛军来到建康。庾亮率军迎战,结果被苏峻打败,建康失陷。
        庾亮率兵退至江州。温峤劝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江州兵力不弱,愿与将军戮力抗敌,击败叛军。”
        温峤让庾亮率军守卫白石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军队,准备和叛军决一死战。
        没几天,苏峻率军来到白石,向白石营垒发动猛烈进攻。温峤和庾亮率军反击,很快将叛军击溃。接着他们又乘胜追击,杀死了苏峻,平定了叛乱,收复了都城建康。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成语,在庾亮给温峤的信中原话是“无过雷池一步”,原意是要温峤坐镇江州,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来,演变成“不敢越雷池一步”,用来形容做事一点也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