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成语故事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11.jpg

成语解释:

        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

成语出处:

        《阿Q正传》:“但这似乎即真正见识了所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底人间;即刻就要受了大耻辱,却多没有知道这回事的人。”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他们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对于自己的不当行为毫无愧疚之心。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观念和羞耻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引申意义:

        除了形容个人品质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组织或团体,暗示它们缺乏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比喻意义:

        就像动物不知道人类的道德观念一样,那些“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也不知道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羞耻界限。

近义词:

        恬不知耻、无耻之尤、厚颜无耻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对羞耻的无知或无视。

反义词:

        知耻近乎勇、无地自容等,这些成语表示对羞耻的认识和感受。

成语辨析: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与“恬不知耻”意思相近,但前者更强调对羞耻的无知,后者则更强调对羞耻的漠视或不在乎。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观念和羞耻心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羞耻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约束力量,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保持良好的品行。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对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不要做出违背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时,对于那些缺乏羞耻心的人和组织,社会也应该加强监督和谴责,以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秩序。

故事: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无力送他上学,只得以荻草的茎干在沙滩上教他认字。
        欧阳修天赋聪明,有过人的记忆力,到10岁时已识了很多字,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阅读。十余年间,学富五车。
        22岁那年,欧阳修考中了进士,踏上了仕途。他先被派到西京洛阳做推官,三年后被调到京城任馆阁校勘。
        当时,朝廷中有以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一派主张革新政治,一派反对改革,斗争非常激烈。欧阳修旗帜鲜明地站在革新派一边。
        一次,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改革弊政的十项措施,并指出吕夷简随意超格提升官吏,任人唯亲等情。吕夷简知道后,马上向仁宗进谗。宋仁宗听信谗言,把范仲淹贬到饶州为官,革新派遭到严重挫折。
        当时朝廷中有个谏官名叫高若纳。按理说,谏官的责任是主持公道,向皇帝反映真实情况,可高若纳却趋炎附势,和吕夷简等保守派一鼻孔出气,诬陷范仲淹等革新派。欧阳修对此十分气愤,写了一篇《与高司谏书》,指责高若纳身为谏官,却奉迎权贵,是非不分,竟然还有脸每天在朝廷中进进出出,简直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两字。
        欧阳修的这篇《与高司谏书》,触怒了高若纳和吕夷简等保守派,他们立即向欧阳修报复,把欧阳修逐出京师,降职到夷陵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直到几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欧阳修才得以调回京城供职。
    后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一成语,常用来斥责不知羞耻的无耻之徒。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