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中原逐鹿
成语故事

中原逐鹿11.jpg

1. 解释:

        “中原逐鹿”原意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中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理概念,通常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后来,“中原”逐渐泛指整个中国。“逐鹿”在这里则是一种比喻,表示争夺天下的过程就像追逐一只鹿一样激烈。

2. 出处与来源: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历史。具体出处有《史记》中的记载,描述了蒯通劝韩信反叛的故事,其中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表述,用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这里的“鹿”比喻的是帝位或天下,表示各路人马都在争夺统治权。

3. 引申意义与比喻意义:

        “中原逐鹿”除了字面上的解释外,还常常被用来形容在一个领域中众多竞争者争夺领先地位的情况。这种用法扩展了成语的适用范围,使其不仅限于描述历史上的政治事件,还可以用来形容现代社会中各种竞争激烈的场合。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逐鹿中原、龙争虎斗、群雄争霸等,这些成语都表示激烈的竞争或争夺。

        反义词: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等,这些成语则表示和谐共处、没有竞争或冲突的状态。

5. 辨析:

        “中原逐鹿”和“逐鹿中原”意义相近,可以互相替换使用,都表示在广大的区域内进行激烈的竞争或争夺。

6.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权力、领土和统治的重视,以及对于竞争和争斗的深刻理解。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一种认识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个成语,人们可以领悟到在竞争中需要策略、勇气和智慧,以及在追求目标时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总之,“中原逐鹿”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成语,它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激烈的竞争场面,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原逐鹿1.jpg

7. 相关故事:

        楚汉相争的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做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围困着汉王。汉王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不如册立韩信为王,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果真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有个叫做蒯通的人,他为项王规劝韩信离开汉王。韩信说:“坐人家的车子,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的衣裳,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食物,要为人家的事业而死。我不能背叛汉王。”蒯通见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后来,韩信渐渐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日夜闷闷不乐。钜鹿郡守陈豨是韩信的好朋友,韩信约他反叛汉王,自己在京城做内应。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皇上亲自率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准备接应。然而,没有料到,韩信的家臣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假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于是进了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了。韩信临死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
        汉王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十分高兴,并问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告诉汉王,韩信临死后悔未听蒯通之言。汉王于是诏令拘捕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煮死我,我冤枉。秦朝失去了帝位,中原逐鹿,天下英杰都来抢它,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把他们都煮死呢。”汉王说:“放了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中原逐鹿”的“鹿”与“禄”谐音,比喻帝王之位,引申为政权。后来人们就把“中原逐鹿”比喻国内战争,群雄争夺天下。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