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见利忘义
成语故事

见利忘义11.jpg

解释:

        指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来源与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描述了人们在利益面前容易忘记道义、友情和原则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道义和忠诚,因此,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朋友或放弃原则的人会受到严厉的谴责。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是指那些只看重个人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的人。

比喻意义:

        通常用来比喻那些为了金钱、地位或其他利益而不顾道义、友情和原则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短时间内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

近义词:

        利令智昏、见钱眼开、背信弃义。

反义词:

        利思义、舍生取义、义薄云天。

辨析:

        “见利忘义”和“利令智昏”都表示为私利而做坏事。但前者偏重于忘义;后者偏重于心智被迷惑。而“见钱眼开”只表示贪图钱财;语义比“见利忘义”轻。背信弃义与“见利忘义”都有“背弃正义、不顾道义”的意思。但背信弃义偏重在“背信”;“见利忘义”偏重在“忘义”。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义和忠诚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而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朋友或放弃原则的人则会被视为不道德的人。因此,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同时,这个成语也告诫人们要慎重选择自己的朋友和合作伙伴,避免与那些只看重个人利益的人为伍。在现代社会中,“见利忘义”这个成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商业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利益所诱惑而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见利忘义1.jpg

故事: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夺取了政权。她对吕氏家族的子弟分王封侯,而对一些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却加以镇压。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在她的遗诏中,任命侄子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京都禁卫军统领。他们准备联合其他吕氏的党羽篡夺刘汉政权。
        刘邦手下的一批开国元勋对吕氏家族的阴谋非常愤怒。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决心将政权夺归刘氏,但兵权掌握在吕氏手中,无法成事。
        两人经过商量,认为吕禄与曲周侯郦商父子交情最深,就把郦商软禁起来,胁迫他的儿子郦寄去引诱吕禄交出兵权。郦寄因父亲被扣作人质,只得按计行事,去对吕禄说:“王侯大臣们对你们封王都没有异议。但如今你们掌握兵权,大臣们便怀疑你们要兴兵作乱。你何不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享福,这样就可以避免大臣们联合起来反对你们。”
        吕禄本就胸无大志,见好朋友说得有理,就去请教其他吕氏子弟。众人众说纷纭,吕禄心烦意乱,拉着郦寄去打猎。他们回来路过临光侯吕须(吕氏的妹妹)的府第,吕禄顺便去看望姑母。吕须听说吕禄要交出兵权,气得将家中的珠宝都扔在地上,大骂吕禄道:“兵权一失,我吕氏一族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呢?”
        郦寄听到吕须的话后,立即报告周勃和陈平。恰巧此时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来报:大将军灌婴与齐王刘襄联军,准备回京除掉吕氏一族。陈平、周勃精神为之一振,决定立即动手,里应外合。
        在刘邦功臣纪信的儿子纪通的帮助下,周勃凭着纪通拿来的符节,进入了北军(护卫京城的禁军)帅营。他怕吕禄不服,就派郦寄和典客刘揭去劝诱吕禄说:“太尉奉命掌管北军,你最好交出将印,否则将大祸临头,后悔莫及啊!”
        吕禄本就对交兵权之事犹豫不决,见郦寄相劝,便认为好友不会欺骗自己,就交出了兵权。
        周勃掌握兵权后,立即行动,诛杀了吕氏一族,立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郦寄在诛灭诸吕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因此袭父爵为曲周侯。但有些人却认为郦寄见利忘义,出卖了朋友。
        后来,人们就用“见利忘义”这个成语,来指见了私利,就忘了正义和义气。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