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日不暇给
成语故事

日不暇给11.jpg

解释:

        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来源与引申:

        此成语源于《汉书》,原文描述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尽管国事繁忙,每日都没有空闲的时间,但他所规划的国策和目标是宏远而伟大的。从这里可以引申出,即使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也不应放弃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和追求。

比喻意义:

        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机构事情非常多,时间完全不够用,无法应付或完成所有事情。

近义词:

        应接不暇、日理万机、捉襟见肘。

反义词:

        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辨析:

        “日不暇给”强调的是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繁重性,使得人没有闲暇的时间。“应接不暇”则更多用来形容来客或事物太多,应付不过来。“日理万机”多用来形容国家领导人或高层管理者每天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多。“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与“日不暇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侧重点在于资源或能力的不足。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时间与任务管理的认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日不暇给”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抓住重点,避免因小失大。同时,也暗示了即便在繁忙中,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不忘初心,方能始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智慧,既要努力应对眼前的挑战和任务,又要保持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坚定信念。

日不暇给1.gif

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后,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
        建立一个王朝,需要制订一套法律。刘邦就让丞相萧何制订一个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国家大法,使全国百姓有法可依。萧何早有准备,掌握了全国各县各郡的资料,很快就制订出了《九章律》。
        刘邦手下的得力大将韩信,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就叫他重整军法,训练兵士,使军队正规化。
        当年与刘邦一起打下天下的许多朋友,在刘邦登基后虽然都做了大大小小的官,但仍然像从前那样无拘无束,经常与刘邦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没有规矩。刘邦觉得很不成体统,就命令博士官叔孙通制订了一套君臣上下的礼仪,让文武百官遵照执行。
        刘邦虽然得到了天下,但他认为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命善于文辞的陆贾把秦朝失天下、自己得天下,以及各朝代成败的原因总结论述一下。陆贾写成后,刘邦很满意,把它命名为《新语》。
        为了纪念那些开国功臣,刘邦还特地叫人将封功臣的文书用硃砂书写,铸成铁契,放入金匮石室中,藏在宗庙里永久保存。
        刘邦日理万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日不暇给),但想办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办也办不完。
        后来,人们便用“日不暇给”这个成语,来指事情多,每天都没有空闲、多余的时间。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