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升堂入室
成语故事

升堂入室11.jpg

成语解释:

        升堂入室原意是先进门,次升堂,后入室,是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后来用来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先进篇》,原文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子路)的学问已经进门了,但还未到高深的境地。”

来源与引申意义:

        来源:该成语直接来源于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弟子子路学问进展的评价。  

         引申意义:从原意的进入房屋,到比喻学问或技艺的逐渐深入和提高。后来也用来形容人做事按部就班,逐步深入。

比喻意义: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初步了解到精通的渐进过程。比喻人做事有条理、有步骤,不浮躁,能深入实际。

近义词:

        登堂入室:意思与“升堂入室”相近,都表示进入更高的层次或境界。

        炉火纯青:形容技艺或学问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反义词:

        浅尝辄止:形容对事物只是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不深入钻研。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就放弃了。

成语辨析:

        “升堂入室”和“登堂入室”都表示进入更高层次的意思,但“升堂入室”更强调渐进的过程,而“登堂入室”则更侧重于已经达到的境地。“升堂入室”与“炉火纯青”相比,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学习和修养的重视,强调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升堂入室”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学问或技能时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浮躁。

升堂入室.jpg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为人直率,却好生事,入学前还跟孔子捣乱过。他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地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
        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
        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弟子们听了孔子的解释,才知道子路在音乐方面已有了相当的水平,连老师也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便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不再不尊敬他了。
        “升堂入室”这一成语,原意指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之别,现一般用来赞扬人在研究学问或钻研技术方面已深得老师的真传。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