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从容不迫,形容人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其中,“从容”指悠闲舒缓的样子,“不迫”则表示不急促。整个成语意为态度镇静,一点也不着急。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的来源非常古老,它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刘世龙传》中,用以描述刘世龙在“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镇静的态度。不过更常见的说法是其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这里的“从容有常”就是指古代君子(长民)行为举止始终保持镇静、有规律,用以教化百姓。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仅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外在表现,还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态度。
比喻意义:
从容不迫除了直接形容人的态度之外,还可以比喻事情的发展过程平稳、不急躁,或者用来形容文章、演讲等表达方式的舒缓、有条理。
近义词: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镇定自若”、“处之泰然”、“不慌不忙”等,都表示中立或者积极的态度。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有很多,例如“惊慌失措”、“张皇失措”、“手忙脚乱”等,这些词都表示因为某种突发情况而失去控制、不知所措的状态。
成语辨析:
从容不迫和“慢条斯理”;都有“不慌不忙”的意思。但“从容不迫”偏重在态度镇静;多用于惊险危难的场合;“慢条斯理”偏重在说话或做事时形体动作的快慢;多用于平时说话或做事。
文化内涵与智慧:
从容不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非常丰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常常被视为一种君子风范或者圣人境界的体现。因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能够保持镇静、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很高的个人修养和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和应对上,更体现在对内心世界的掌控和调适上。只有内心真正强大、坚定的人,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做到从容不迫。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都应该学会保持镇静、理智地去分析和解决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展现出真正的智慧和勇气。
成语故事: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的哲学家。
有一天,庄子和当时宋国的另一名哲学家惠子一同在濠水(今安徽凤阳境内)岸边观鱼。
庄子说:“你看这条鱼在水中游得多么从容自在啊!它是多么的快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能断定我不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喜是忧。但你总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则是肯定无疑的。”
庄子说:“我们从头说起。你刚才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才会问我的。我现在告诉你,我是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的。我与你在濠水边同游观鱼,悠闲自在,自得其乐。这鱼呢?其实是在水中游戏,从容不迫地观望着我俩,它们当然也和我们一样,感到十分快乐。”
后来,“从容不迫”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