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也指从别人那里分享一杯残羹剩饭。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在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知道后,并不以为意,反而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他炖成肉羹,一定不要忘了分给我一杯肉羹吃。”项羽听了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引申意义:
后来,“分我杯羹”这个成语就从这里引申出来,用于表示从别人那里分享利益或者残羹剩饭。
比喻意义:
多被用来比喻某人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或利益,或者指某人想要插手或参与他人的事情以获取利益。
近义词:
分一杯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等。
反义词:
独享其成(指独自享受成功的成果,不与他人分享)。
成语辨析:
“分我杯羹”和“分一杯羹”意思相近,但“分我杯羹”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愿望,即“我”想要分享;“分一杯羹”则更侧重于描述客观事实,即某人或某团体分享了某利益。
文化内涵与智慧:
1. 权谋智慧: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权谋文化中的一种智慧。刘邦通过巧妙的话语,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惧和机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羽的杀心,展现了在困境中运用语言的艺术。
2. 人情世故:另一方面,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刘邦知道在那种情况下,过于强硬或软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他采用了一种既不失尊严又能缓解紧张气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3. 利益分配:成语还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古代社会,利益的分配往往是非常复杂和敏感的。刘邦通过提出“分我杯羹”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在暗示项羽,即使要杀其父亲,也应该考虑到两人之间的利益和关系。
4. 心理战术:此外,这个成语还体现了心理战术的运用。刘邦深知项羽的性格和处境,因此他的话语既有挑衅的成分,也有安抚的成分,目的是为了让项羽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动摇和犹豫。
总的来说,“分我杯羹”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或语言表达,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的军队灭秦之后,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天下而连年征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楚之争。
项羽先是在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设下“鸿门宴”,可惜未能杀成刘邦。
不久,项羽领兵进入秦朝国都咸阳,杀掉了秦降王子婴,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汉二年春,刘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之后,率兵五十六万讨伐项羽,被项羽打败,父亲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活捉。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万分,不得不率一小队人马逃逸。此后,刘邦率领从韩信手中接过的军队,继续同项羽对峙。
项羽因后方被彭越的军队干扰,绝了军粮,无法迅速击溃刘邦,心里很急。他就在军中置放了一个高高的切菜板,将刘邦的父亲按在上面,对刘邦说:“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话,我就煮吃了你的父亲!”
刘邦则回答:“我与你项羽曾经一起拥戴过楚怀王,并且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也等于是你的父亲。你如今果真要煮吃了我父亲的话,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恼火极了,真的想立刻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但他的叔父项伯劝他说:“究竟是谁最后能坐天下,现在还很难说,何况争天下的人是决不会顾个人小家的。你现在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了,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增加他的仇恨。”
项羽想想也有道理,就放弃了杀掉刘邦父亲的念头。
后来,“分我杯羹”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分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