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长驱直入,原意是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进军,深入敌方境内,直取核心目标。后来,这个成语的涵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事物或行动以迅猛、无阻的态势深入发展。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以及《三国志·徐晃传》:“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在这两处文献中,“长驱直入”都是用来形容军队作战时的迅猛和深入。
成语来源:
长驱直入这个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军队的士气、装备和战术。一支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战术得当的军队,往往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敌方境内,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迅猛、无阻的进军态势,就被形容为“长驱直入”。
引申意义:
除了军事领域,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事物或行动以迅猛、无阻的态势深入发展,比如一项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快速普及,或者一个新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迅速走红等。
比喻意义:
长驱直入也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切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这种直接、明快的表达方式,就像军队快速进军一样,能够迅速抓住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义词:
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直捣黄龙等,都表示中立或者正义一方势不可挡,取得节节胜利。
反义词:
步步为营、退避三舍、裹足不前等,表示行动迟缓、犹豫不前或者主动撤退。
成语辨析:
在使用长驱直入时,需要注意与“乘胜追击”等成语进行辨析。长驱直入强调的是进军过程的迅猛和无阻,而乘胜追击则强调的是在取得胜利后的连续追击。两者虽然都与军事战争有关,但侧重点不同。
文化内涵与智慧:
长驱直入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智慧和勇气。在古代战争中,要想取得胜利,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需要有高超的战术和策略。长驱直入正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战术选择,它要求军队在保持迅猛进攻的同时,还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最终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智慧和勇气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成语故事:
三国时,刘备取得西川后,三足鼎立之势已成。不久,曹操和孙权联合,妄图夺取由关羽驻守的荆州之地。诸葛亮为了解荆州之危,指示关羽率先向驻守襄阳的曹仁发起攻击。
关羽遵命而行,很快攻占了襄阳。曹仁被迫退守樊城,一面派人到许都向曹操求救。这年7月,曹操派大将于禁率军增援曹仁。关羽设计水淹七军,大败曹军,活捉了曹军主将于禁,并将樊城团团围困起来。
曹操得知于禁兵败,樊城危在旦夕,又派大将徐晃率兵救援。徐晃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便在离樊城稍远的阳陵坡驻兵,然后派人把箭射入樊城,和曹仁取得联络,要曹仁固守待援。
当时,有一部分蜀兵驻在离樊城不远的偃城,徐晃故意带兵在城外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退路。偃城守将中计撤离,徐晃便轻取偃城,和樊城形成犄角之势。
不久,曹操派出的其他几路援军赶到,统归徐晃指挥。徐晃见兵力大增,便开始部署战斗。
徐晃知道关羽的主力在围头和四冢两个地方。徐晃故布疑兵,作出要向围头进攻的样子,而实际上却亲率大军去进攻四冢。
等关羽发现中计,徐晃已率军长驱直入,击败了四冢的守军,直达樊城。关羽的将士兵败,樊城之围遂解。
曹操接到徐晃的捷报,立即发了一份慰劳令送到军中。慰劳令说:“我用兵30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这样长驱直入,冲入敌人包围的!”
后来,“长驱直入”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