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使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上,美国于1941年3月通过了《租借法案》,美国工厂开始为同盟国生产战备物资。战争爆发后,美国设立战时生产委员会,使工业转到为战争服务的轨道上。罗斯福总统为1942年制订了空前未有的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战争使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上,美国于1941年3月通过了《租借法案》,美国工厂开始为同盟国生产战备物资。战争爆发后,美国设立战时生产委员会,使工业转到为战争服务的轨道上。罗斯福总统为1942年制订了空前未有的生...[继续阅读]
战争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科学的发展。“战争开始时,美国科学家在研究原子裂变、喷气推进及火箭方面远远落后于德国人;他们也比不上英国人在喷气推进、雷达及其他电子仪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加强对...[继续阅读]
战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劳动力短缺。1941~1945年约有650万妇女加入劳动大军,遭受种族歧视的黑人也获得了新机会。1941年6月总统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发布第8802号行政命令,成立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把在国防工业的雇员中禁止种...[继续阅读]
战争对美国教育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工作机会较多,战时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如高中入学人数从1940~1941年的670万人下降到1943~1944年的550万人[1]。由于大批教师奔赴战争或进入薪水更高的企业,教师紧缺日益严重,质量...[继续阅读]
战后,美苏对峙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战线展开了激烈的全球竞争,这些都迫使教育作出相应的改革,如要求学校开设更多学术课程,更重视科学、数学课程,以培养出足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进而保持美国...[继续阅读]
战后初期,为解决广大青年适应战后生活的要求,生活适应教育(lifeadjustmenteducation)观点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场运动源于美国教育总署职业教育处1945年举办的一次会议。会上,职业教育家查尔斯·普罗瑟博士(Dr.CharlesA.Prosser)提出“社区...[继续阅读]
“二战”后,美国退伍军人协会要求净化学校、电影、广播、电视中所有与共产主义沾边的思想观念。美国教育协会、美国教育全国委员会等组织均投入反共运动中,他们将所谓学术水平下降与共产主义分子对美国教育界的渗透联系起...[继续阅读]
战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不断升级。1957年10月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给美国朝野带来巨大的震撼,加大了人们对“冷战”的恐惧。“它似乎证实了对美国在‘冷战’中与苏联进行科技和军事竞争失败的担忧。对用类似的飞行...[继续阅读]
《国防教育法》引发了战后美国中小学第一次重要的课程改革运动。联邦政府着手在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领域开设全国课程。课程改革得到了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JamesB.Conant)的支持和推动。他在《今日美国中学》中全面提出了...[继续阅读]
美国自建国以来,就高举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大旗,《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家喻户晓。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平等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美国种族间、男女间、贫富间远未达到真正平等。“人生而平等”至多适用于白种男性。179...[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