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和中国饮食文化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简单生平,前面已做了介绍,除了“六经”以外,《论语》是 考察他学术思想和生活哲学的主要依据。他整理了“六经”,却说自己“述而不 作”。至于《论语》则是其弟子门人所做的记录,中国有名人语录,大概始于孔子。 在他之后又有曾参、子思、孟子、荀子等一传、二传甚至三传、四传弟子,所以他的 学术系统从未中断。特别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以后,孔子的儒家学说,便成了真正的“国学”。关于孔子的全部学术,不是本 书所能讨论的,笔者也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在这里,我们仅就《论语》本身与中 国饮食文化的关系做简要的讨论,因为这是研究中国古代任何一门学术都绕不 开的坎。
关于孔子(连同孟子)的饮食思想,赵荣光提出“孔孟食道”的说法,笔者颇为赞 赏,并引为同志。他在’98世界华人饮食科技与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1998,大连) 上宣读的论文《孔孟食道与中华饮食文化》中,论证了孔孟食道的存在和历史文化 价值,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申说: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尚不能给孔孟食道的全部 内涵做准确的界定。笔者倒是觉得赵先生过于谨慎了,他此后多次仅以《论语·乡 党》为依据解释孔孟食道。依本人的理解,孔孟食道至少可以肯定如下三点:
(一)上下不移,仁礼为先
上下不移是孔子治理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君臣父子不可易位。这在《论语》 中俯拾皆是,甚至主张上智与下愚不移,更无须论证。《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 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足见这种社会伦理秩序是靠他的仁礼思想来 维系的。还是《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便是著名格言“去食存信”的来历。 由此可见孔子对社会道德的重视,而他的核心正是仁、礼两个字,我们已经无须再 作引证。
(二)以食养志,取之有道
孔子对“志”(做人气节)看得很重,他在《论语·子罕》中曾说过:“三军可夺帅 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强调做人要对社会有贡献,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 语·阳货》),他更赞赏伯夷叔齐那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可饿死的气节(《论 语·微子》)。他连鲁人微生高向邻居讨点醋(醯)都不以为意,说此人算不得是“直 人”(《论语·公冶长》)。他力戒弟子勿为“小人儒”,他痛恨季氏富于周公,而其弟 子冉求却为季氏去征赋税,他因此气得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 语·先进》)。
(三)足食节用,崇俭抑奢
他最满意的学生是颜回,就是因为颜回虽然极度贫困,仍然有志于学。他很推 崇管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佩服管仲虽然位高权重,却仍然“饭疏食”;同样,对 于夏禹“薄衣食,而致孝于鬼神”,非常钦佩。
由于孔子重道不重器,所以他轻视体力劳动。因此,从饮食科学技术的角度去 研读《论语》,只有《乡党》中那一段“不食”的训条蕴含着极大的科学价值,人们均视 为重视卫生的典范。其实孔子的本意在于“敬”,《乡党》所述是指对祭祀饮食不可 马虎,因此要有崇敬之心,不能违背礼仪的规则。可是不少人把孔子当作“饮食之 人”,特别是根据“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两句,把孔子当作美食家的祖宗,实际上 是对孔子的不敬。孔子是要求人们把最美好的食物奉献给神灵,是“祭如在,祭神 如神在”的实际要求。至于《乡党》那些训条本身,因为以后要多次引用,这里就不 进一步介绍了。



更多同类【饮食科学】......
科普知识